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1章:问题与方法
以往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同一或联合的关系,即它们是指同一个问题,只是两个名词而已,认为思维是“言语减去声音”;二是分离或隔离的关系,即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为了出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分析的方法,第一是把复杂的心理整体分解为许多种元素,各种元素不具备整体的特性,如把水分解为氢和氧。
第二是“单位分析法”,如把水分解我分子,不失去水的特性,把语言分解为词义。
“由于词义即是思维又是语言,我们在其中发现了我们正在寻找的言语思维单位”。
语言不是只有其声,还包含情感方面的意义,一个词具有概括的功能,只有理解了词的意义才能说掌握住这个词,简单的一个发音太简单了(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言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际和社交,它具有社会性。
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证明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在质而非在量的方面,儿童不是小大人。
同时他认为皮亚杰的不足是受到“二元性”的影响,存在危机,“所谓的危机来自科学的事实材料与其方法论和理论前提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一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间的争论课题。
”(第10页)皮亚杰只阐释了科学的事实,有意回避哲学的问题(而维果茨基也认为他这种有意回避的态度,也是一种哲学方法)。
哲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回避这个问题容易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维果茨基是唯物主义者。
维果茨基详细介绍了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皮亚杰“把一切逻辑特征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
”(第12页)自我中心主义介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我向思考被看作是思维的原始的、最早的形式;逻辑出现得相对晚一些;而自我中心主义是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发生环节。
”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较为突出,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话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困难越大情况越是突出,这种阻碍可以让儿童知觉到所进行的活动,而到7、8岁后自我中心语言就消退了。
但维果茨基认为,实则是原先大声的自我言语内化,变成了沉默的内部语言,即学会了思考,而不用发出声音。
即使成人有时候也会存在自我中心的语言。
我们常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做题时会发出声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但常常会干扰其他人的学习,一味地禁止不是好办法,保持正确的心态,需要引导他们内化自己的自我中心语言。
思维与语言
5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传统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定义法”;第二是由研究抽象概念的方法组成。
定义法注重概念形成后的结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方面,即纯语言方面,没有把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阐述清楚。
第二种方法个人感觉似归纳的方法,找出概念的外延、特征。
这两种方法都把词语和具体物体分离。
概念形成属于人类心理的高级形式,需要借助工具的参与。
符号就是概念形成的工具,其中词是符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起到象征作用(象征或代替它所指示的事、物)。
概念的形成始于儿童期,成熟于青春期。
也即是说概念不是一次就能让儿童理解全部内容,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的过程。
另外,“如果环境下不向青少年提出任何任务,也不向青少年提出新的要求,而且不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新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那么,他们的思维便不会达到最高阶段,或者即使达到也会大大地推迟。
”(第65页)即是说社会要为儿童、青年提供学习的机会、环境,他们的思维水平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