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
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2、联系与经验;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至成人)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的历史文化观认为心理机能之所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2.符号。
儿童通过掌握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内化,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
时至今日, 这场论争已不像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
两位大师的理论的不同点:
首先, 在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不尽相同。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
例如, 还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 因此, 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而维果茨基提出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学习在发展中有什么价值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 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即维果茨基认为, 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在水平, 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 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断言“唯一的‘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 因此, 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例如, 应帮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进行概念系统化, 促进其思维向抽象逻辑方向的转化。
其次, 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也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争论的焦点之一。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言语与思维发展的大量事实,发现、3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 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 说话只是儿童活中的一种伴随现象。
皮亚杰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 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
所以, 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 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 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
而维果茨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 所以语言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
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 随着儿童的成长, 它的功能逐渐分化, 到了一定阶段便分化为内部言语与交际言语。
不管是“自我中心言语”还是“社会化言语”皮亚杰的概念, 它们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部或自我言语是在社会言语基础上通过儿童将行为的社会形式、集体协作形式等转化为个人的心理机能而产生的。
同样, 维果茨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与对婴儿行为的分析来看, 认为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我向自我中心思维开始的, 而是现实的、实际的、有实效的思维, 以外界满足儿童需要为基础, 认为再大的儿童也不会认为想象中的苹果比真正的苹果好, 因此思维从发生来讲也是现实性、社会性的。
两种理论的相同点: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尽管在研究取向、关注重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两位大师的理论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 他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 即儿童发展。
两者都认为, 儿童发展存在着彼此交织的两个方面、两条线路( 个体和社会) , 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发展。
两种理论研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辩证法, 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 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
辩证方法的使用使两种理论站在了一起, 明显不同于西方多数心理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通约决定了两种理论研究过程及具体观多处交叉与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