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第一章(3)

教案第一章(3)

会计概述
第1、2课时
内容提要: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职能、特点、概念;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
2、理解会计概念
3、掌握权责发生制
技能目标:能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算
教学重点:1、会计职能
2、会计概念
3、权责发生制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2、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
计算
教学方法:设疑——引入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提出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会计?
1、会计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人类生存发展需物质条件——劳动(生产)——客观要求(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换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管理的萌芽——数——核算——会计的萌芽
2、会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国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借贷计账法的产生与发展:起源于意大利,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
马其阿勒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将会计理论发展,基本上出现复式计账的概念。

1922年出现“资产负债表”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出现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20世纪3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

1971年计算机产生,发展了会计电算化。

1494—1922年,完善、发展阶段;出现财务会计;
1922—1970年,形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1971年,会计电算化;
第3、4课时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问提二;会计有什么样的功能?引出会计的职能
1、会计的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职能来实现的。

会计基本职能即核算与监督。

核算的时间:事前核算:预测、计划、参与决策
事中核算: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分析、考核会计工作现状:事后核算即:计量、计算、记录、登记
A、货币表现
B、真实性
C、事后核算
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第一,合理性监督
第二,经济效益性监督
第三,财产安全完整性监督
即:控制、调节(事前、事中、事后)
核算是监督的基础,只有正确的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
监督是核算的延续和深化,如不监督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

(4)拓展职能:
参与决策、预测、评价经营业绩等
第5、6课时
三、会计的特点
1、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主要从价值运动方面进行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实物量度(千克、吨、件)
劳动量度(劳动日、工时)
货币量度(元、角、分)
(二)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全面性:在内容上不许取拾、不能遗漏。

连续性:按时间顺序自始至终逐日逐笔记录、不间断。

系统性: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整理要科学归类。

综合性:货币计量。

(三)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四)会计核算有一套科学实用的专门的方法。

2、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运用一整套科学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包括的三个内容:会计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主要特点——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
会计基本职能——核算与监督
3、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一般设置财务会计司、局、处、科、股,管理本系统的会计工作。

第7、8课时
四、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经营过程,发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1、企业的资金周转过程图:
2、企业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是指通过会计来核算和监督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具体事项,又称会计事项。

如支付工资、购买机器设备、领用材料。

3、会计的对象:
特定对象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五、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1、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企业会计机构设置
2、会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1)根据单位的规模大小、业务的繁简
(2)科学组织、合理分工
(3)“内部牵制”原则
3、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1)集中核算:是指企业的主要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来进行。

各车间、职能部门只进行原始记录。

(2)非集中核算:分散核算,是指企业各车间、职能部门对自身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比较全面的核算。

第9、10课时
教学内容:企业的记账基础
五、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之一)
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与收付实现制
(1)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制)指以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
金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2)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实际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而不管该项期间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

适用:企业
具体运用见下实例
1、某企业四季度发生下列经济业务如下:
(1)10月份销售产品8,000元,货款收存银行。

(2)10月份销售产品一批1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10月份支付本季度房屋租金9,000元。

(4)11月份收到上月产品销售款10,000元。

(5)11月份预收货款一笔12,000元,发货时间为12月。

(6)11月份支付企业员工冬季取暖补贴费20,000元(冬季取暖时间:11
月,12月,1月,2月)。

(7)12月份将上月预收款单位的货物发往该单位12,000元。

(8)12月份支付明年的报刊杂志费1,200元。

(9)12月底支付本季度的银行借款利息2,700元。

第11、12课时
2、会计人员
(一)会计从业资格:必须取得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会计人员的职责: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主要职责:会计核算
会计监督
具体职责:1、编制计划、遵守收支制度
2、认真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报账
3、加强现金管理,做好货款的结算
4、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妥善保管会计档案资料
6、维护财经制度,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会计人员的工作权限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权限:
1、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会议
2、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人员执行计划,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

3、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
量、检验等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敬业爱岗
2、熟悉法规
3、依法办事
4、客观公正
5、搞好服务
6、保守秘密
(五)可供选择的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
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稽核、
档案管理等。

出纳的职责:1、负责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
2、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3、保管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
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13、14课时
六、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如图
1.会计规章的概念
会计规章主要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机关——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其他各部门依据其职责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会计规章,但必须报财政部审核或者备案。

会计规章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2.会计规章的分类
3、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即会计法,是指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它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律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是会计机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根本大法。

作业:习题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