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介绍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介绍


1、中央行政机构
礼乐、郊庙、社稷 酒醴、膳馐 器械文物 九族六亲之属籍 厩牧、车舆 析狱详刑 宾客及凶仪 仓储委积
太府寺
财货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名称
1、中央行政机构
职掌
国子监
将作监 少府监 都水监
儒学训导之政令
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 百工技巧之事 川泽津梁之政令
军器监
营造甲弩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 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 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 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 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 尉迟敬德杀之。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1、中央行政机构
下辖四司
吏部司 司封司 司勋司 考功司 户部司 度支司 金部司 仓部司 礼部司 祠部司 膳部司 主客司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刑部司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
寺、监
宗正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太仆寺 卫尉寺 大理寺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吴宗国 主编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唐把州县的辅助官吏纳入国家编制,由中央任命, 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而没有批准权。 在西京、东都和北都(晋阳)设府。 唐代州分上中下三等。长官为刺史,属官有别驾、 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下设诸曹。 县分等:三府所属为京县。其余分上中下,长官 为县令,属官有县丞、主簿、县尉。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肃宗 代宗 德宗 顺宗
3、皇权与宦官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德宗…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 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 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故昏君蔽于所昵,英 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殒,文(宗) 以忧偾,至昭(宗)而天下亡矣! 《新唐书· 宦者传序》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
玄武门
唐 长 安 城 图
陈 寅 恪 《 唐 代 政 治 史 述 论 稿 》
悉之唐 决武代 于力之 玄。长 武唐安 门代, 即历其 宫次宫 城中在 北央城 门政北 军治, 事革故 之命北 胜之军 负成为 。败卫 ,宫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2、皇权的争夺
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 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资治通鉴》卷263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 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 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柳 公 权 书
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
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 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2、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 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 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 立,中书门下也具有的行政权 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 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 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 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 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 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 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的演变方向。
吐 鲁 番 唐 墓 出 土 泥 制 宦 官 头 像 被宦官拥立的皇帝 穆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被宦官杀害的皇帝
懿宗
僖宗 昭宗 哀帝
宪宗 敬宗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 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
3、皇权与宦官
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
第一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第六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
霍 红 伟
第六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四、监察与法律制度 五、军事制度 六、科举与学校 七、五代略论
霍 红 伟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1、王朝政权的更替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
三省制的特点: 1.集体宰相制 2.决策与行政分离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 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 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 行。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 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 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
府兵制
完善府兵制,使寓兵于农的府兵体制制度化。
整顿律法
制定《开皇律》,将死刑终审权收归中央。唐代的《贞 观律》、《永徽律》实际都是《开皇律》的修订。
恢复礼制
恢复礼制。隋唐是南朝和北齐礼仪的复合体。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
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 道,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道依山河形势划 分,还不是行政区划。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 观察使以常驻。 “安史之乱”爆发后,军事成为主要政务,将原 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 成“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然 节度多兼观察,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 领,谓之都府。又各道虽有度支、营田、招讨、 经略等使,然亦多以节度使兼之。盖使名虽多, 而其主事者,每道一人而已”。道逐渐成为州以 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
一、王朝更替与制度演进
3、隋代的制度创新
科举制
科举制是始于隋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炀 帝以十科举人,有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后减为四科, 仍保留进士科。以考策论为主,在中央政府考试。汉代 察举也有考试,但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科举也要地 方推荐,考试是取舍的主要手段。从此开始了以考试作 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 据说,隋炀帝曾说,就是跟士大夫们比文才,他也应该 做皇帝。有几个比他诗做得好的大臣,被他借故杀掉了。
《通典· 食货典》
扬州观音寺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1、皇权加强
皇帝的职权
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方面的最高权力。 法律的制定,由皇帝核准并颁行。正式法律外,皇帝制敕具 有法律效力。 皇帝有诛杀和大赦之权。死刑终审权有皇帝掌握。 皇帝是行政首脑。三省长官对皇帝负责。经常通过常朝朝议, 入阁议政和在延英殿召对等形式,和朝臣议政、决策。
三省位置图
工 部
工部司 屯田司 虞部司 都水司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名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职掌
1、中央行政机构
官吏的选兔、考绩、勋封 户口、田土、赋税 礼仪、祠祭、学校 军事行政、后勤供应 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 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名称 太常寺 光禄寺 卫尉寺 宗正寺 太仆寺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职能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705年
2、皇权的争夺
中宗复位,皇后韦氏与皇女安乐公主干政,武 氏家族武三思、崇训(安乐公主之夫)父子用 事,朝政混乱。
707年 710年
皇太子重俊发动政变诛武氏父子,随后被中宗 镇压。 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其少子重茂,韦
后临朝称制。临淄郡王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
子)与太平公主(则天女、睿宗妹)发动政变 诛杀韦后、安乐 公主及其党羽,拥立睿宗复 位, 712年 713年 隆基立为太子。 睿宗传位于隆基,是为玄宗。 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被玄宗挫败。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体制
三、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4、羁縻州府与都护府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平定突厥,除 将10万户突厥内迁中原之外,又在其原地设置羁 縻州府。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 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在行政上保持半独立 状态,在政治上保留各族原有自治权力。后又推 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 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 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官照做,税照收。需中央认可。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二、皇权与中枢决策
唐 太 宗 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李元吉
2、皇权的争夺
太子 秦王
589-626 598-649 早夭
齐王
603-626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 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 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 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 。
武 则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 天 文水人也。……则天年十四
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 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 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 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 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 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 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 年(655),废王皇后而立武 宸妃为皇后。
—— 《旧唐书》卷六《则天 皇后本纪》
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
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 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