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情感,引发兴趣——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许多老师和学生用各种方法提高作文成绩,但收效甚微。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写作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少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加之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式化严重,训练方式单调僵化,评价方式苛刻,教学效率低下,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了作文的信心和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在台下愁眉苦脸,教师在台上万般无奈的窘境,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写。
”写作是个人情感的体验、释放、宣泄的过程,因此,更需要直觉、顿悟、灵感、激情等感性的东西。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应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要求教师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其次,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问题,惟有“情动于中”方能“行之于言”。
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有所感、有所思,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巧妙命题,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命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
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理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
这就是说,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熟悉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
从教学实际看,陈旧的命题,远离生活的材料,往往因直接违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难以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凡命题适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的思维就活跃,
在写作之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使之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
因此,捕捉学生的心理,别出心裁地命题,是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的关键。
三、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品尝写作的乐趣。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
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写作。
以课文为范围,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四、真诚赏识,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我们的学生中既有鲜花,也有小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鲜花更艳,小草更绿。
我在教学中,注意把赏识作为点燃学生写作激情的积极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当然是参差不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总是注意寻找每篇作文中的“珍珠”和“贝壳”,用放大镜寻找“闪光点”。
对学生的习作,我从来不吝啬我的夸奖。
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厌倦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克服写作的自卑心理。
其次,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即使是批评,也得讲究艺术性,艺术批评好像一座桥梁,便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远胜于说教和督促的作用。
如“主题不鲜明”可以说成“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评语会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会让学生在微笑中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
总之,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只有让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的理想状态,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