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精品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精品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专题复习第1 页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 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 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 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 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 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 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 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1. 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答:第一,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经延绵了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12. 简述科举制对宋唐文化面貌的影响答:科举制对宋唐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13. 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答: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

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4. 简述中国古代农书所反映的农耕文化思想答: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第三,“荒政”思想。

即认为全社会都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第四,人力胜天说。

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

15.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6. 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一,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三,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辨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辨证思维。

中国古代的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7. 简述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答:①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

②节约粮食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

③人格教育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④食疗观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饮食与养生的道理。

18. 简述中国传统市商贸易的主要方式答:第一种是农商兼营从业者称为摊贩。

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

第二种是行商经营。

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第三种是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店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19. 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仪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从家法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有如下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三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家。

20. 简述汉语的特点答:①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②汉语是有声调的言语,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③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

21.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答:《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⑴大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⑵第二个目标是“亲民”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反应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⑶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也就是所谓的“养心养性”。

其中诚意是正心的先决条件。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只要家家都能遵守礼仪,国家自然走向大治。

“平天下”是整个教育程序的最终阶段2. 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答:⑴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中国画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

⑵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西洋画的线条一般只起表示轮廓的作用,而中国画的线条则具有众多的功能,既造型,又表意,而且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

⑶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增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23. 唐五代时期,黄河作为母亲河而变成灾难河的原因是什么?答:⑴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⑵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

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

⑶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

⑷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难。

24.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答:⑴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⑵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⑶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25.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及其宝贵的部分。

6. 避讳的方式主要有那些?答: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