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3、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4、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5、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6、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7、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8、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03、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山西”地区。
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9、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
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10、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123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
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
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6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7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
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
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
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8、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
2.中央集权制。
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
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9答: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
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
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
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
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
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
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答: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
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11答:1. 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 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
在中7.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答: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 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
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答: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答:1.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