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1)文化观念指的就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与瞧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而文化产品就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2)可见,文化观念就是一种思想,而文化产品就是一种成品。
(3)文化产品体现了某种文化观念,一定的文化观念只有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典籍、艺术作品或口头语言)表现出来才就是文化产品。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辨析: (1)文化现象就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与联系;文化事象就是指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与标志作用的事情。
(2)文化现象具有个别的、具体的、可直接观察到的特点,而文化事象具有类型性与文化变异性的特点。
(3)文化现象带有经验性,偏重于感性的体验;而文化事象就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都就是文化事象。
3、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就是“错画”,也就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她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与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就是自然现象与规律,人文指的就是社会现象与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就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与“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就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什么就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1)两个文化层面就是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就是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而底层文化就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a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就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b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就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c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5、中国文化的性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或者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与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团结与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或为什么说文化就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就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就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与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就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其次,文化就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与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7、您认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的观点正确不?答:不正确。
因为:(1)中国古代文化就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就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就是文化的本源与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就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与。
(2)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就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不一致的。
所以,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古代文化。
8、您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不?答:不正确,这种观点也就是片面的。
因为:(1)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她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与吸收其她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没有一种文化就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就是丰富与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3)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就是截然对立的。
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应该就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就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9、简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分为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其中前三类就是从文化的领域来分类,语言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就是一种文化事象,因此单分一类。
10、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就是什么?(1)中国文化史就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2)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1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就是什么?(1)人类文化学就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
(2)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与阐释。
12、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所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学习者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这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就是:(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4、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首先就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2)其次就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15、简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2)关中地区就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就是秦岭山脉,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3)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就是太行与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就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就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简述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1)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就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2)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就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就是战争,而就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与文化方向。
17、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1)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瞧,最早的人群就是猃狁,之后就是北狄、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就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3)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她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她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与新的创造者。
(4)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就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18、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1)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
(2)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她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4)广阔的回旋舞台,就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19、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1)中国领土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
(2)这三大区还可以继续细分出一些自然区域。
而且三个大的自然区的划分,既适宜于现代,也适宜于古代。
20、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1)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