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
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
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
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
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
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
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
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
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
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
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
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
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
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
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
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
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
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
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
女的可称呼为阿娅。
如果对方是幼年。
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
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
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
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
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
其他方面,随意自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
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
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
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
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湘西,贵州
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
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
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
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
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
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
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
过去,地主或富
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
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
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
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
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
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 ___,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
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