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评价能力能力内涵解说感悟评价能力是阅读中一项较为宽泛也极为重要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所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内容正体现了这一能力的要求。
课标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建议”中还说“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感悟评价能力指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进行整体关照,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情感去体味,去辨别,去鉴赏,去评价。
我国古人把涵泳法作为最精当的读书方法。
即把书当水,读者沉浸其中,如鱼得水,自由游动,如春雨润花,得到多方面的营养。
这一方法在今天文章阅读中具体体现为:1.揣摩:对文章语言文字精要处反复思考推求,尤以了解文章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
2.推敲:就是比较。
主要指对文章词句的品味。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感受评价能力。
3.触发:就是联想。
由眼前读物中所写的人和事,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带来阅读思考的广阔空间,真正获得精妙而深邃的见解。
对于阅读文学作品来说,感悟评价能力尤为重要。
以中考题为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对这一能力的考察。
如:“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岁月,从文化精神的意义而言,可以这样说,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读完文章,你认为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需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与你自己观点相符的实例,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川省中考试题)。
这一考题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例说出自己对文章所表达的主题的独特感受,这正是考生在阅读文章之后的应有收获。
又如:“阅读文章,要把握人物特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特雷沙修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还有:“母亲和寥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价。
注意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不超过80个字。
”(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
这两题是要求考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又如: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
(08盐城《父与子》总体看来,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感悟评价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5.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6.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7.用一句话从内容、语言、构思、主旨等方面对文章作出评价。
能力提升指要任何一项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以及积极的思考总结,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要提高“感受评价能力”,我们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领悟文章的内涵,这是感受与评价的基础。
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形象的感受以及情感的体验,都要建立在细细品读文本这一基础之上,一旦脱离了文本,你的任何感受和评价都只能是无本之木。
如鼓楼区期末卷的小说阅读《高贵的捐赠》第18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女孩是怎样一位女孩?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再如06年江西省中考卷《听雨》第20题“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只有耐心细读文本,正确领悟了文章的内涵之后才能进行准确评价,才能写出人物最突出的性格。
(女孩的纯真、有爱心;母亲的会教育、有爱心。
)(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对人生:通达对社会:关注民生)2.要有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在清楚地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题之后,要尽量拓展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形成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做到了这一点,你会在分数上得到“鼓励”的。
那种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回答是无法带给你理想分数的。
如06年太原市中考题《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第2 2题“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
(100字左右)”(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困境的磨砺中显现出来的。
当史铁生在轮椅上拿起笔,当桑兰在轮椅上绽放微笑,当霍金从轮椅上眺望宇宙,他们生命行走的步伐是轻盈而充满活力的。
)3.学会仔细咀嚼文章重要语句的内涵。
尤其是一些包含了作者情感倾向或者点出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很有可能就是你感受的基点,是你评价的出发点。
如06年安徽省中考题《晨》第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嚼透了文中重要语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
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你就会清晰地认识到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4.注意题目的限定性。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考查“感受评价能力”的试题大多开放性较强,因此题目要求往往不会是单纯的说出感受、作出评价,而是会附加一些条件,比如四川省中考试题要求“结合生活实例”,杭州市中考试题要求“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不超过80个字”,06年吉林省中考题要求“请结合其作品”┄┄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过于开放而丧失评分标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题目的综合性,多方面地考查了考生的能力。
因此,请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培养仔细审题的好习惯,避免因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而造成的无谓失分,同时要加强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实例点拨:(一)莫问芳名祝勇(1)或许有几分痴,所以对于我所喜爱的,总要问清它的名字。
“这座山叫什么?”“那条河叫什么?”“这朵粉红的小花叫什么?”“这只长得像熊的可爱小动物叫什么?”似乎那名字,便是那美丽事物的一部分,知道了那名字,我的爱才完整似的。
(2)六岁的时候,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美丽的树。
一到秋天,别的植物都脱光了叶子,而它却披挂一身的灿黄,透明的阳光把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浣.得晶亮耀眼。
我时常趴在窗台上,透过玻璃看那逆光的叶子边缘亮得发白的绒毛,心里揣测着这般与众不同的树该有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我去问妈妈,妈妈也答不上来,于是我心底便漾.起一丝淡淡的遗憾。
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那棵树究竟有如何美丽一个的名字。
(3)然而今天回想起来,也许正因为当初不知道它的名字,心里才一直耿耿于怀,也才一直不肯忘记它的美丽,它的与众不同。
而如果当时妈妈把它的名字直白地告诉我,固然可以增加我的植物知识,甚至上了一堂很好的植物课,然后那份神秘被揭开,也许反而会觉得兴味索然了吧。
(4)所以,有的时候,美丽是需要一点神秘感的。
不知名字,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留意它自身的特质,会使它独有的魅力随想象的翅膀飞升得更加高远,它的出众会使我们的记忆里弥漫芬芳。
《红楼梦》里宝玉曾撞见小厮茗烟和一个清秀的女孩在一起,恨他连女孩子的姓名都不知道,而宝二爷连听到刘姥姥说“雪地里女孩儿精灵”的故事,也想弄清她姓什么名什么而去祭告一番的。
宝玉是太痴。
其实,不知女孩儿的底细,却偏要把她深埋在心海里,不是更悱恻,更动人吗?(5)而今,我也渐渐学乖。
去酒店,啜饮透明的杯子里经过精心调制的饮料,我知道它一定有一个晶莹剔透、美得出人意料的名字。
然而我却并不急于到饮品单上去寻找答案。
在细细地体味那份幽凉、那份甜润的时候,我要让那份神秘在我的心底保留得长久一点。
(6)甚或,在爬一座山的时候,蓦然看见山背后一大片细小的浮花,在明灿的阳光下溢彩流金。
我也不再去打探它们的芳名,而是很仔细地凝望它们。
让它们的淡香,钻进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我会把它们摄于我心灵的底片。
(7)记得那一天,我从市区赶回市郊的住所。
车子拐过迎宾道的时候,上来一个女孩儿。
她挤进来,恰好站在我的跟前。
我本来没有留意她,可是在某一瞬间,我们几乎同时下意识地目光相对。
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有很长的绒绒的睫毛。
她微微甜笑了一下,羞赧地低下了头。
在以后的几十分钟里,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但是我感觉,在我们两个人中间的狭小空间里,有一个美丽的磁场。
我怀着一丝淡淡的温馨,走完了那一天的路程。
纵然这只是平凡日子里的一种小小的感动,但我珍惜这份淡淡的欢愉。
我感谢她,默默地伴我走过一段甜美的时光。
那天我也许该同她说话,也许该问她的芳名,然而任何一句话语,任何一种功利性的念头,都是对那种意境的破坏。
我宁愿把它当成一个没有谜底的优美谜题,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解读。
(8)对于我所喜爱的,我已经不再寻根问底打探名字了。
真的,莫问芳名。
选自《精美散文珍藏》,2003年9月版,有删改)1.请用文中的语句解释作者“莫问芳名”的原因。
(3分)。
[对作品内容的领悟要建立在细细品读文本这一基础之上,做题时先要静下心把文章读完读懂,再抓住一些议论性语句,进行简单的罗列归纳。
]2、请你说说第(2 )自然段中两个加点的字的妙处。
(4分)(1)一到秋天,别的植物都脱光了叶子,而它却披挂一身的灿黄,透明的阳光把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浣.得晶亮耀眼。
(2)我去问妈妈,妈妈也答不上来,于是我心底便漾.起一丝淡淡的遗憾。
[品赏字词妙处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方法、感情色彩等方面,理解字词含义及表达特色,表述力求准确完整。
]3.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三则链接的材料,自选角度,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3分)材料一: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弗兰西斯¡培根《论美》)材料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材料三:美是什么/小鸟说美是蓝蓝的天/小鱼说美是辽阔的海/山羊说美是青青的草/小鹿说美是绿绿的树/美是什么/水草说美是弯弯的河/大树说美是高高的山/小草说美是肥沃的土地/花儿说美是一轮红太阳/美是什么/河流说美是浪花朵朵/高山说美是险峰座座/沙漠说美是绿洲片片/我们说美是亲爱的祖国 (苏天南《美是什么》)。
[此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作品和所链接材料的领悟能力,学生不仅要读懂原文及材料,还要善于找到两者间的共性,虽然鼓励个性化阅读,却不可信口开河,以致脱离选文及链接材料任意发挥。
]4、作者说“不知名字,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留意它自身的特质,会使它独有的魅力随想象的翅膀飞升得更加高远,它的出众会使我们的记忆里弥漫芬芳”,你一定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吧,请举一例作简要描述。
(50字左右)[此题既考学生对文句的感悟和理解,也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答题的基础是结合上下文,反复咀嚼文句,准确把握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