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

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

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

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⑪。

(《桃花源诗》)
【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⑤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⑥靡(mǐ):没有。

⑦暧(ài):遮蔽。

⑧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⑨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
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
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答。

(6分)
试分析【甲】【乙】两段文字内容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全、都(2)同“邀”,邀请(3)扰乱,使……乱(4)休息
10.C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

12.内容上的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桃花源美丽的环境、幸福的生活和淳朴的风尚;都交代了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和经过;都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桃花源记》多用描写,如“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写得细腻生动。

而《桃花源诗》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

《桃花源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桃花源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