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二)道学的形成 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著有 《庄 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 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 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B、发展老子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D、鄙视富贵利禄。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子,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墨子》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2、主张或贡献: (1)核心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节用、节葬;主 张“尚贤”,讲究实际功利; (2)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 (3)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4)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二、老庄之学
(一)道学奠基: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哲学观: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政治方面:
A、主张“为政以德”(德治);
B、主张逐步改良; (3)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 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 “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 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4)整理文献:《诗》《书》 《礼》《乐》 《易》 《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分析理解: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原有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渐趋崩溃,同时士大 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 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 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士”们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 望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 提供了舆论阵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请问你知道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 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 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 己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文化 繁荣的局面。
如何区分诸子百家中的一些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方案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 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伦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 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 命”,而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 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 调“超脱”
请问你知道 何为“诸子百家”呢?
“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简单了解: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代表人物:齐国 的邹衍 法家: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 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 握“礼” B、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C、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D、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 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 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三、法家思想
1、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
2、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 A、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提出法、术、势结合。 B、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C、改革观: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政策;
D、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和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 及知识的真伪。 (2)作用: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 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C)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 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练一练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的是: (B)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小结(选修)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 特点?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 总结、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身方面的道 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 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
(D )
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 出老子 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 念; 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 相互转化。
(D)
2、孔子的贡献:
(1)思想方面:提出“仁”和“礼”: 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等级尊卑、贵贱有“序”, 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如何实行仁,要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恢复“礼制”); 分析: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 成有着大影响: 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 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 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结论:
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或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 的反映。
分析理解:
2、百家争鸣的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 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 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 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 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探究问题(选修)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 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 说; 反对苛政; B、 “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C、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掌握基本知识: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简要了解孔子的生平: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没 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至圣”。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 司寇(最高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 《礼》《乐》 《易》 《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