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
成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
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
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 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
(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确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