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教史重点

外教史重点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1、裴斯泰洛齐生于瑞士,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其成长期间在罗林学院学习语言学和哲学,受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的影响。

2、1767年,“爱国者协会”被取缔,裴斯泰洛奇遭拘捕,之后放弃学习决定到农村去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国”之路。

3、1768年,建立诺伊霍夫新庄,但由于经营不善五年后破产。

受这一启发,他直接投身于教育实验,希望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4、1774年的“贫儿之家”,收容五十余人,教儿童基本知识,习的谋生能力,懂的做人的道理,并教一些道德知识,学习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但由于人们的不理解,1780年“贫儿之家”被迫停办。

5、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立法会议曾授予裴斯泰洛奇“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荣誉称号。

6、1799年,在斯坦兹城的孤儿院陆续收容了80多个5到15 岁的儿童。

1807年发表的《与友人论斯坦兹经验的信》可看出,其在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活动中,首先是基于对儿童的爱心,力求将孤儿院办成充满亲子之爱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机构;其次是力求对儿童全面进行“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是儿童在智力、身体和道德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知识教学和学习工农业技艺以及参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探索教育过程的人性基础,这为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要素教育与教育心理化等思想打下基础。

1799年9月孤儿院改作医院,又一次终止了他的教育实验。

7、之后在布格多夫任教,期间他的教育革新试验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学校里师生之间家庭式的融洽关系,学生身心得到发展,逐渐形成新型的教育与教学原则与方法体系。

这为《葛笃德如何教育他的子女》等著作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和论述的教学心里化、要素教学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等新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8、1805年重新建立伊佛东学校,之后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停办此学校。

9、在新庄写了《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总结其一生的教育活动,1827年病逝享年81岁。

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2、由于上帝的创造,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

(虽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却依此肯定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1、人是由三种互相依存的状态组成的:一是动物性,是大自然的产物,表现为自然人;二是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表现为社会人;三是道德性,是自我创造的产物,表现为道德人。

2、人的发展有自然的和社会的目的,因此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还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性质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轨,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

(三)、“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在裴斯泰洛奇看来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个性“完整的人”。

(四)、通过教育完美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总之,尽管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其中民主主义的和积极的教育思想是可贵的。

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的这一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试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

根据他的论述,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一)、是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1、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

2、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知识的唯一真实基础,也是教学的唯一真实基础,因而将直观性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性是心理化教学的另一重要原则。

(四)、要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接受其教育,还要使他成为教育中的动机,儿童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是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总结:虽然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自己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的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一边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我们观念中的‘要素方法’其主旨就是追求各种才能的均衡,为此要求人的所有基本能力都充分发展。

他详细而具体地探讨和论述了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其中的“要素方法”。

(一)、德育1儿童对母亲的爱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2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

3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该密切联系,甚至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主张爱要与威结合。

道德教育的另一原则,要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的练习,而不是崇尚空谈,也不能求助于体罚。

总结:将人的力量视为天赋的,把德行归为所谓爱全人类和对上帝的信仰与敬爱,反映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但强调家庭与学校重视儿童德行的培养,以爱去关注和教育儿童,重视说理和道德行为实践等见解,很有意义。

(二)、智育(智育的简单要素:数目、形状、语言)1教学应该从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化。

2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数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3人的内在的任何才能都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所以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来自专门的活动和训练,而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体育1体育和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2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规律。

3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

总结: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母亲们必须熟悉体操的道理,以便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力设计和选择那些最适合、最有益于她们孩子的体操运动。

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一)、语言教学发音教学、单词教学、语言教学(二)、算术教学(三)、测量教学(四)、地理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思想相结合的人,在自己的实践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2、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一思想对人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到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的联系,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不能明白真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理想。

总结:他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初。

欧洲国家设立“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

形成“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及后来的一些重要教育家都受到其思想的影响。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理论基础(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伯尔尼—不来梅时期(1797—1802)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第三阶段:柯尼斯宝时期(1809—1833)(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双重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前者其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后者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

1伦理学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强调知识或认知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创立心理学时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影响,如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莱布尼兹、康德等,还受到牛顿力学的重要启发。

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加以研究。

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一)、教育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分为:“有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前者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道德教育在他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

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在训育的具体实施方面有六个措施或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一、经验、兴趣与课程1赫尔巴特课程论的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3由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分散和杂乱,因此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就是直观教材。

4赫尔巴特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获得更多知识,就必须要有兴趣。

二、统觉与课程1 统觉理论是课程论的又一重要基础。

2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的观念和知识为基础的。

3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联系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这是课程理论的重要思想。

4依据统觉原理,为课程设计提出“相关”“集中”两项原则。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1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是课程论的重要特征。

2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醉了理想的学习内容就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取得文化成果。

由此提出了课程的顺序:婴儿期(0—3岁)、幼儿期(4—8岁)、童年期、青年期。

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1根据统觉过程完成的的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

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进程”。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1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内在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2兴趣活动可以分为四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