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
座舱高度
座舱压力也可以用座舱高度表示。座舱高度 是指座舱内空气的绝对压力值所对应的标准 气压高度。一般要求飞机在最大设计巡航高 度上,能保持大约2,400米(8,000英尺)的 座舱高度这样,在气密舱内可以不必使用氧 气设备飞行。 现代一些大中型飞机上,当座舱高度达到 10,000英尺(相当于3,050米)时,通常设有 座舱高度警告信号,向机组成员发出警告, 表示座舱压力不能再低,此时必须采取措施 增大座舱压力。
高压除水的效率较高,因而多用于 大型客机空调系统。由于高压除水使空 气进入冷却涡轮之前已经进行了除水处 理,流经涡轮的就是干燥的空气,因此 可防止涡轮冷却器结冰。 引气→流量控制活门→一级热交换器 →压气机→二级热交换器→再加温器 (热端)→冷凝器(热端)→除水器→ 再加温器(冷端)→涡轮→冷凝器(冷 端)→冷路空气出口
三轮式冷却系统,既吸收了升压式 系统的优点:供气小,节省功率;又吸 收了涡轮通风式系统的优点:地面有冷 却能力。并且,由于升压式压气机吸收 了涡轮功率的主要部分(85%左右), 故也可防止冷却装置的超速。这是升压 式系统和涡轮通风式系统的自然发展, 它在现代民航客机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引气→流量控制活门→一级热交换器→压气机→二级热交换 器→再加温器(热端)→冷凝器(热端) →除水器→再加 温器(冷端)→涡轮→冷凝器(冷端)→冷路空气出口
流量控制活门用于控制通往空调组件的空气 流量,它还可以起到组件关断的作用。
6.3.1. 流量控制
6.3.2. 空气循环冷却系统
空气循环冷却系统的作用是使用冷 却装置(涡轮冷却器和热交换器),使 高温引气冷却,形成冷路空气。 一.空气循环冷却系统的类型 涡轮风扇式(或涡轮通风式)冷却系统 涡轮风扇式冷却系统由热交换器、 冷却涡轮和风扇组成
升压式系统的缺点:飞机在地面停机状态 下或起飞滑跑时,由于两只热交换器缺 乏冲压空气,而使系统制冷能力很小。 而涡轮通风式冷却系统的冷却空气被冷 却涡轮所驱动的风扇推动,故仍有良好 的制冷能力。 解决方法:采用专用的通风风扇,电机 传动或空气涡轮驱动,当飞机在地面停 机状态或起飞滑跑时,抽吸冷却空气。 另外可采用发动机压气机直接引气的引 射器,用以引射冷却空气。
现代喷气客机增压气源
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引气经过调压 关断活门(PRSOV),它主要有三个作用: 限制活门下游压力 限制下游温度 提供引气关断功能。 PRSOV 通过调节活门的开度,控制 下游的压力,下游最大压力一般控制在 40-50PSI(磅/平方英寸)。
PRSOV活门及控制器本身并不具有专门的 限温装置,它的限温控制是通过减小PRSOV 活门的开度来实现的。当预冷器下游(热 路)温度过高时,PRSOV活门会逐渐关小。 随着PRSOV活门的逐渐关小,通过此活门的 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小,使流经预冷器的热 空气流量减小,而相对来讲,预冷器的冷 却空气流量增大,使热空气在预冷器内得 到更充分的冷却,因此可以阻止热空气温 度的进一步升高,以达到限温的目的。 当引气过热(或超压时)时,系统中的过 热电门(或超压电门)可将过热信号传给 PRSOV控制器,以实现在引气过热时自动关 断。PRSOV也可以人工关断。
6.1.2. 大气物理特性及其对人体生理 的影响
大气物 理特性 主要是 指大气 的压力 和温度 随高度 的变化 规律.
二、大气压力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它给飞行 带来的主要困难是缺氧和低压;此外, 压力变化速率太大 也会对人生理造成严 重危害. 高空减压症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高空气胀 皮肤组织气肿 高空栓塞
预冷器系统的作用是限制引气温度, 防止高温损伤引气管道附近的相邻部件。 因此预冷器属于空气/空气式热交换器, 它的冷却空气来自发动机风扇空气,热路 空气是发动机压气机的中压级或高压级引 气。预冷器控制活门传感器将预冷器下游 的温度信号传给预冷器控制活门,预冷器 控制活门将根据此传感器的信号调节活门 的开度,通过调节冷却空气(发动机风扇 空气)的流量来限制预冷器下游发动机引 气的温度。
涡轮压气机风扇式(三轮式)冷却系统
现代飞机大多采用空气循环冷却系统,升压 式冷却系统的缺点是地面冷却能力差;而涡 轮通风式冷却系统,地面虽有冷却能力,但 其循环效率低。为了提高空气循环效率,出 现了把升压式和涡轮通风式组合起来成为一 个升压─涡轮通风式组合冷却系统。 这种系统冷却装置的特点是:涡轮用以驱动 一根轴上的冷却空气风扇和升压式压气机, 所以该系统又名三轮式冷却系统。
废气驱动涡轮增压器
单独的座舱压缩机主要用于燃气 涡轮发动机
6.3. 座舱空气调节系统
座舱空调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通 往座舱空气的流量、调节温度、排除 空气中过多的水分,最后将空调空气 分配到座舱的各个出气口。座舱空调 系统主要由冷却系统、冲压空气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分配系 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
高压除水效率高,低压除水效率低。低压除水 还有其它缺点: (1)流阻大,使涡轮出口反压高 (2)低压水分离器的凝聚网易堵塞,要经常装拆维 修保养;而高压除水可以消除这些缺点。 高压除水机理与低压除水不一样,高压除水是 在冷凝器中凝结出水分,它已变为较大的水滴,所 以不需要凝聚网袋,并且易于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高压除水效率一般可达95~98。在同样的温度条 件下,压力高的湿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蒸汽量就少, 其余凝结出水分来,所以压力愈高,凝结出的水分 愈多,分出的水分也愈多,从而使空气中所含的水 蒸汽量大大减少,这样可使涡轮出口允许温度大大 降低,在同样制冷能力下,引气量可以大大减少。
第六章 座舱环境控制系统
6.1. 座舱环境控制系统概述
6.1.1. 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的的基本 任务 飞机座舱环境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使飞机 的座舱和设备舱在各种飞行条件下具有良 好的环境参数,以满足飞行人员、乘客和 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座舱环境参数主要是指座舱空气的温度和 压力、以及它们的变化速率,还包括空气 的流量、流速、湿度、清洁度和噪声等。
三.冷却系统主要附件
空气式热交换器 按热交换器载热介质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空气/空气热交换器和空气/ 液体热交换器。空气/空气热交换 器的冷却和被冷却的流体都是空气, 空气/液体热交换器则采用水、燃 油、氟立昂等液体做为热交换器的 冷却介质。
空气/空气式热交换器借助外界冷空气与 发动机引来的增压空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将热空气的热量传给冷气流而实现降温。 空气式热换器有三种形式:顺流式、逆 流式和叉流式 ① 顺流式热交换器 顺流式热交换器的冷流与热流流动方向 相同,这样冷、热流之间的温差越来越 小,热交换能力也越来越小,所以效率 不高。
6.2.2. 其它形式的压力源
机械驱动增压器 活塞式发动机内的增压器为座舱增 压提供了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增压器向 气缸输送的压缩空气的总管中引出空气。 这种装置只能在发动机汽化器是装在增 压器下游时使用。如图6-7所示,发动机 曲轴,通过齿轮带动增压器叶轮转动, 从而提供引气。
图6-8是另一种类型的增压器,它将 发动机曲轴转动通过皮带轮传送到增 压叶轮,而此叶轮可抽吸外界空气作 为增压气源。
二.座舱湿度控制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外界大气湿度较 低。但在地面或低空飞行时,外界大气湿 度过高,会使座舱内滴水,产生雾汽,座 舱风挡上产生水雾,导致系统结冰,还会 使空气循环冷却系统的制冷能力降低。所 以现代民航客机一般都装有去湿装置,以 保证供给座舱和设备舱的空气不含有游离 水分。
一般在空气循环冷却系统中都利用 水分离器(或称除水器)进行除水。水 分离器的作用是分离、收集和除去空气 中过多的水分。水分离器可装在涡轮冷 却器冷却涡轮上游的高压段,也可装在 涡轮下游的低压段。 将水分离器装在涡轮上游的高压段的叫 高压除水; 装在涡轮下游的低压段的叫低压除水。
涡轮压气机式(或升压式)冷却系统
涡轮压气机式冷却系统由两级热交 换器,压气机和涡轮组成的涡轮冷却 器组成。热交换器和涡轮冷却器都是 冷却装置。 升压式冷却系统早期在英美飞机上, 尤其在旅客机上获得较广的采用。因 为:早期发动机压气机的密封装置不 够完善,直接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气不 能解决污染问题。有时采用专用座舱 增压器,其增压比小,故往往采用升 压式冷却系统。
座舱余压
座舱内部空气的绝对压力与外部大气 压力之差就是座舱空气的剩余压力,简称 余正常况下,余压值为正,但在某些特殊 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负余压。飞机所能 承受的最大余压值取决于座舱的结构强度。 飞行中飞机所承受的余压值与飞行高度有 关。
座舱高度变化率
单位时间内座舱高度的变化速率称为座舱高 度变化率,它反映的是座舱内压力的变化速 度。 在爬升或下降过程中,由于其飞行高度的变 化,以及座舱供气流量的突然变化,都可能 导致座舱压力产生突变。座舱压力对时间的 变化率称为座舱压力变化率。飞机升降速度 较大,即外界压力变化速率较大时,舱内压 力变化的幅度应当较小,并具有比较缓和的 变化率。现代大中型民航客机通常限制座舱 高度爬升率不超过500ft/min(英尺/分), 座舱高度下降率不超过350ft/min(英尺/ 分)。
三、压力变化速度和爆炸减压的危害
飞机急剧上升或下降时,由于大气压力 在短时间内变化大,• 飞机座舱压力也相应 变化迅速, 引起人体肺腔,腹腔和耳腔 等器官的疼痛。
四.大气温度和湿度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五.其它环境参数对人体的影响
6.1.3. 克服空中不利环境的技术措施
由于在高空存在缺氧、低压、低温等不 利情况,为保证在高空中人员的安全和舒适, 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一.供氧装置: 二.气密座舱(又称增压座舱) 气密座舱的主要作用有 ① 使座舱气压增高,以保证机上人员有足够 的氧气分压,满足人体对氧气的生理需要。 使机上人员不发生由于周围气压过低而导致 高空减压症(即对座舱压力进行控制)。 ③ 使座舱便于加温或冷却,以保持最适当的 温度(即对座舱温度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