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锅炉空气动力场试验调试方案

锅炉空气动力场试验调试方案

目录1 编制目的 (02)2 编制依据 (02)3 设备及系统简介 (02)4 调试内容及验评标准 (04)5 组织分工 (04)6 使用设备仪器 (05)7 调试应具备的条件 (06)8 调试步骤 (06)9 优化措施及建议 (07)10 安全健康及环境要求 (07)1 编制目的通过锅炉冷态通风试验,检查燃烧器和烟风道的安装是否符合规范;检查烟风系统和制粉系统的严密性;对锅炉机组中的风烟、燃烧系统有关测点进行检查,并对一次风和二次风的测量元件进行标定;检查并调平每台磨组出口4根一次风管的风速;冷态模拟炉内燃烧动力工况,观察一次风喷口射流情况和炉内空气动力状况,为下一步整个锅炉燃烧调整提供依据,确保锅炉燃烧充分,从而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

2 编制依据2.1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DL/T5437-2009);2.2 《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建质[1996]40号);2.3 《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建质[1996]111号);2.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2.5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589号)2.6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工[2003]168号)2.7 《锅炉启动调试导则》DL/T852-2004;2.8 《新疆天富东热电联产技改工程2×135MW机组调试大纲》;2.9 设计院有关锅炉专业的图纸。

3 设备及系统简介3.1 锅炉概括本工程装设3台由四川川锅锅炉有限公司制造的CG-480/9.81-M4型高温高压自然循环汽包、单炉膛四角切圆燃烧、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构架紧身封闭、管式空预器、悬吊煤粉锅炉。

燃烧及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正压冷一次风机直吹式制粉系统,每台锅炉配4套中速磨煤机,脱硫采用生石灰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预留烟气脱硝系统。

3.2 制粉系统本期工程制粉采用正压直吹冷一次风机制粉系统,每台锅炉配4台中速磨煤机,其中1台备用。

每台锅炉配置4台能适应中速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运行的耐压计量式给煤机,每台给煤机出力为2-40t/h。

3台磨煤机可满足锅炉设计煤种额定工况运行的要求,由每台磨煤机引出四根煤粉管道连接到锅炉同一层燃烧器,根据锅炉负荷的变化可以停用任何1台磨煤机。

磨煤机密封系统采用每台锅炉配2台离心式密封风机,一用一备。

每台锅炉配2台单吸离心式一次风机。

3.3 燃烧系统本锅炉燃烧器采用四角切圆布置,假象切圆大小为φ580 mm。

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冷一次风正压直吹送粉系统,每台锅炉配置4台中速磨煤机(HP743),其中一台备用,煤粉细度R90=20%。

燃烧器采用大风箱结构,每角燃烧器有4个一次风口,6个二次风口,从下至上布置为AA-A-AB-B-BC-C-CD-D-DD1-DD2,其中AA、BC层喷口布置有油燃烧器,在一次风口上还配有不等边周界风。

为防止炉膛结焦,采用了较小的单只喷嘴热功率,煤粉喷嘴的周界风为非对称不等边形式,在喷嘴出口的向火面为小周界风量,背火面为大周界风量,其目的是增加水冷壁附近的氧化性气氛,防止燃烧器区域的结焦。

每只燃烧器上有两层供锅炉点火和启动用的简单机械雾化油枪,在最下层一次风管内还带有少油点火装置。

总燃油量按锅炉额定负荷的30%设计,大油枪进油压力为2.0~2.5MPa。

点火采用两级高能点火系统,即高能点火枪点燃油,再由油点燃煤粉。

点火器、油枪布置在每组燃烧器的下二次风口和中二次风口内;点火前和点火结束后,点火器和油枪分别由执行机构推进和退出工作位置。

上层单只油枪出力为1200kg/h,下层单只油枪出力为800kg/h。

3.4 烟风系统本台炉配引风机两台,送风机两台,一次风机两台,磨煤机密封风机两台,设备规范如下表:燃烧器一次风,二次风特性参数:3.4模化风速计算经计算,冷态一次风速大于5.12m/s,二次风速大于3.08m/s就进入自模区,试验选取二次风速16m/s,根据动量比相等原则,确定试验一次风速为13.2m/s。

4 调试内容及验评标准4.1 调试内容4.1.1 风烟系统、制粉系统等阀门检查;4.1.2 燃烧器检查;4.1.3 一、二次风风量测量装置的标定;4.1.4 二次风挡板特性试验,了解二次风门特性;4.1.5 每台磨煤机出口4根一次风管的风速调平;4.1.6 调整四角燃烧器一、二次风速,冷态模拟炉内燃烧动力工况,观察一次风喷口射流情况和炉内空气动力状况。

4.2 验评标准4.2.1 燃烧器安装正确,符合设计要求,无严重偏斜;4.2.2 通过冷态通风试验,对各风量测量装置进行标定,从而使各风量指示准确;4.2.3 将每台磨煤机出口4根一次风管的风速调平,偏差小于±5%;4.2.4 切圆位置居中,切圆直径合适。

5 组织分工5.1 调试单位、安装单位、生产单位应在试运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

5.2 安装单位5.2.1 负责完成单体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及分系统试运的组织工作;5.2.2 负责临时系统的安装,临时隔离措施的执行以及临时系统的拆除和系统的恢复;5.2.3 负责试运设备及系统的检修、维护及消缺工作;5.2.4 负责现场安全保卫、消防防护和对隔离区的监管看护工作;5.2.5 准备必要的检修工具及材料;5.2.6 参加试验前后检查、验收、评定工作;5.2.7负责试运系统的分部试运后的签证工作。

5.3 生产单位5.3.1 负责系统试运中的设备启停,运行调整及事故处理;5.3.2 负责有关系统及设备的挂正式设备标示牌工作;5.3.3 准备并熟知运行规程、工具使用和填写记录报表等;5.3.4 负责提供并验证报警及联锁保护整定值;5.3.5 负责试运中正常巡检及维护工作。

5.4 调试单位5.4.1 负责系统试运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向试运人员进行技术交底;5.4.2 准备试运相关的测试仪器、仪表及工具;5.4.3 试运前对设计、安装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负责分系统调试的技术指挥工作;5.4.4 负责试运数据的记录及整理工作,并在试运后分析、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5.4.5负责试验工作的总结和试验报告的编写。

5.5 监理单位5.5.1 做好调试项目科学组织、规范运作的咨询和监理工作,负责对试运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进行监理和控制;5.5.2 负责组织对调试方案审核,检查、督促其实施;5.5.3 负责试运过程的监理,参加试运条件的检查确认和试运结果确认,负责重大调整试运项目的旁站工作,组织试运后的质量验收签证;5.5.4 负责试运过程中的缺陷管理,建立台账,确定缺陷性质和消缺责任单位,组织消缺后的验收,实行闭环管理;5.5.5 组织或参与重大技术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

6 使用仪器设备7 调试应具备的条件下表为动力场试验条件检查确认表,此表内容检查合格,可以进行动力场试验工作。

8 调试步骤8.1 试验前准备8.1.1 指导风量装置标定所用的管座、堵头的加工、安装;8.1.2 炉内下层一次风喷嘴下方500mm搭设测试平台,要求满炉膛架子;8.1.3 在四角燃烧器的背火侧靠炉墙沿燃烧器高度搭设爬梯,爬梯不影响喷口气体流动;8.1.4 在炉内选定的燃烧器平面拉设“+”字坐标线(每隔200mm绑一飘带),以测炉内速度场;8.1.5 二次风门检查,就地、外部指示、远方三对照,需运行、安装人员配合;8.1.6 在炉内上方靠水冷壁装设牢固的照明。

8.2 试验内容和方法8.2.1 燃烧器检查;8.2.2 一、二次风风量测量装置的标定:启动两台引、送、一次风机,保持炉膛负压-50Pa 左右,改变一次风母管及二次风箱压力,在两种不同工况下,用毕托管在测孔位置测量风速,计算出风量,并记录对应工况下DCS显示风量,得出流量修正系数;8.2.3 二次风挡板特性试验:启动引、送风机,保持炉膛负压-50Pa左右,二次风风门开度分别在0%、50%、100%开度时(注意控制风机电流在允许范围之内),维持二次风箱风压不变,用多通道电子风速仪测量各二次风喷口风速,以确定风门开度与风速之间的关系;8.2.4 一次风速的调平:保持炉膛负压不变,在两种不同工况下,用热线电子风速仪测量同一台磨出口4根一次风管风速;根据上述试验数据,适当调整一次风缩孔开度,使得当各一次风门均全开时风速基本一致。

8.2.5 炉内冷态动力场测试:保持炉膛负压-50Pa左右,将各一、二次风速调整到冷态模化值,调整时应保证四角风速均匀一致,记录各风机电流、风门开度、炉膛负压。

四角配风均匀后,沿炉内“+”字坐标线测量各坐标点处的风速,同时测量贴壁风速,并用飘带法观察同层燃烧器喷口气流流向,从而确定炉内的冷态动力工况。

9 优化措施及建议9.1 要求所有一、二次风门在轴头标记挡板位置,风门专门组织验收,做到风门内部位置、就地指示和CRT指示三对照;9.2 风烟系统所有风速、风量测点试验中选取多个工况按网格法标定,确保标定准确,为热态燃烧调整提供可靠参考;9.3 试验所用测量孔必须按照专业调试人员指定位置安装,不得私自更换位置。

10 安全健康及环境要求10.1 安全注意事项10.1.1 成立试验组织机构,统一指挥,明确责任;10.1.2 试运期间,盘上有专人负责操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改变风机运行方式;10.1.3 搭设的梯子平台牢固,并有围栏梯子,便于攀爬;10.1.4 进入炉膛、高空作业,必须扎好安全带,系好安全绳;10.1.5 烟风系统周围杂物清理干净,脚手架已拆除,地面平整,道路畅通,平台、梯子、栏杆齐全。

10.2 职业健康注意事项10.2.1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职业健康保障体系;10.2.2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防止疲劳作业;10.2.3 夏季施工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10.2.4 应加强施工现场放射源的管理,遇有放射作业时,试运人员应远离放射源。

10.3 环境控制10.3.1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该试运区域环境卫生治理,并分工明确;10.3.2 各单位需遵照方案内容采取必要临时措施,防止汽、水、油等介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