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

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

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
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小梅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断、言行不一。

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盾性格。

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

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直至身染重病。

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

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同时他为人憨厚老实、热情诚恳,还具有浓重的书呆子气,颇富喜剧色彩。

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

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主动为崔、张这对有情人牵针引线,一面积极地为张生出谋划策,一面引导莺莺走上反抗之路,其间虽然蒙受了主人的无端猜疑和指责,也毫不计较。

当二人事发之后,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挽狂澜于既倒,迫使老夫人应允了这桩婚事。

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西厢记》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组织在一个宏大而精妙的艺术结构中。

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

两条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

作者还善于利用悬念编织情节,巧妙地设置了“赖婚”、“酬简”、“哭宴”等一系列悬念,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2. 明快轻松的喜剧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抒情喜剧的典范性作品。

剧本由一个“有情的成了眷属”的喜剧性主题,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富有喜剧色彩。

它又采用了许多打趣、滑稽、幽默、诙谐的喜剧表现手法,但并未流于油滑和恶谑,却始终保持着“花间美人”风格。

3.《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

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⒋《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另外,《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

为了适应上述种种戏剧冲突的发展,《西厢记》突破了一般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而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来增大容量。

每本戏
又围绕情节发展的贯穿线,设置自身发展的高潮。

全戏由一系列小高潮到大高潮来形成波澜起伏、逐层推进的结构,显得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体制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讲读]
一、《长亭送别》
1. 本折又称“哭宴”,选自《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之第三折,向来被曲家视为绝唱。

在崔莺莺、张生二人的婚事确定之后,迫于老夫人的压力,张生只得进京求取功名,这折戏的内容就是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

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它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倾诉了莺莺的忧伤别离之情。

2. 此折的艺术特点:
(1)此折深刻地揭示出莺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处于特定场景中的莺莺的多重心理内涵: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多重的心理内涵又都共同指向于莺莺的情感底蕴。

就情感底蕴而言,莺莺追求的是超越了功名利禄与门第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她心目中,长相厮守的爱情理念高于一切,她明确表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但和老夫人处处维护门第家声的传统婚姻思想针锋相对,而且把挚爱真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强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此折充分发挥了曲词的抒情功能,堪称古代剧诗的典范。

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

如开头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了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凄凉愁苦的心境;再如结尾的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着她幽怨怅惘的离愁别恨,整折曲词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此折的语言葱茏丰茂,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特色。

具体分析可参考《西厢记》艺术成就的第三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