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谢谢大家!
唐传奇元稹《莺莺传》
这篇小说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其时元稹26岁 元稹的《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和张生 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 剧的全过程。 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 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莺莺与张生的结合过程,既是一个情、礼冲突最后以情胜礼 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渴望、担忧于一体,充满内心矛盾的过 程。
《西厢记》的嬗变
《西厢记》所演述的崔张爱情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传过 程。 最早见于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 宋代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 花】鼓子词用说唱文学的形式演唱崔张故事,并开始有同情 崔莺莺的倾向。 宋金期间勾栏瓦舍中通俗文艺演唱崔张故事的不少,最著名 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它从本质上改变了原故 事的思想性,张生成为一个爱情专一的正面人物,老夫人成 为阻碍爱情自由的封建代表,而红娘也成了一个重要角色, 故事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结束。 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 结性的再创造。
董西厢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原本三千字的 《莺莺传》扩大为一万字说唱文学。 其次是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 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 内心的刻画。如长亭分别后的莺莺心绪描写、连用九支曲子。 第三,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 里的句子与词汇,写成了朴素而流畅的曲调。 其不足在于情节不够集中,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此外也 还有一些庸俗的色情描写。
王实甫 《西厢记》
王实甫
就在关汉卿进行杂剧创作的同时,元代剧坛 又诞生了一位天才的剧作家王实甫, 《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中的一朵奇葩,其 惊世骇俗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使得他熠熠闪 光,流传不朽. 贾仲明说他是“天下夺魁”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有关王实甫的生平资料几乎少得可怜,仅据〈录鬼簿〉等书 知道他是大都人,名德信,生卒年不详。也是一位生活在 “勾栏”“瓦舍”中的书会才人. 〈录鬼簿〉将他排在关汉卿之后,可知他略晚于关汉卿,而 且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尚在人世。 他的杂剧创作,词章华美,富有风韵,在当时极负盛名,他 创作的杂剧存目14种,仅存3种: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四丞相歌舞丽堂春》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董西厢”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 名字已佚,但明代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解元”是 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西厢记》本于唐元稹的《莺莺传传奇》。《莺莺传》是张生 始乱终弃,为追求功名而抛弃莺莺,并称之为尤物,而赢得 “善补过”之美誉。 宋代赵令畤(德麟)用《商调· 蝶恋花》鼓子词分10段写崔张 故事,但故事比较简单,而内容上没有什么发展。 《西》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根 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始 弃的结局。纠正了原作的封建观点。作品描写了崔张为争取自 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 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王西厢
《西厢记》规模宏大,有五本二十折,在元杂剧中是绝无仅 有的。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它是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最杰出的(《拜月亭》、《西厢 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西厢记》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 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 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思考题
1.试述〈西厢记〉故事主题的嬗变过程, 并说明王西厢的社会意义。 2.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3.请分析红娘的形象。
参考书目:
《西厢记》王季思校注 上海古籍 1978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王季思著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集》傅惜华 上海出版公司 1955 《〈西厢记〉分析》周天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西厢记〉浅说》张燕瑾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西厢记〉论稿》段启明著四川人民 1982 《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著中国戏剧 1982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 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 象的塑造。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 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第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 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一折。 此外,《西厢记》主唱脚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对元杂剧的 体制有所革新创造。 《西厢记》在元明以来一直是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杂剧,流传 广泛,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墙头马上》、《诌梅香》等都从 多方面向他学习,明清以来的爱情小说和戏剧如《牡丹亭》 《红楼梦》也受到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