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监控量测方案资料教学内容

基坑监控量测方案资料教学内容

亳州市谯城区8#还原小区监控量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亳州市谯城区8#还原小区施工图纸》2、《亳亳州市谯城区8#还原小区施工组织设计》3、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效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施工测量手册》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10、本基坑设计文件、图纸、本工程总平面图二、工程概况亳州市谯城区8#还原小区工程,位于汤王北路以东,涡河路以南,花戏楼路以西,三圣庙路以北,包括4幢24层住宅,4幢28层住宅,9幢33层住宅,5幢沿街商铺,人防工程及地下车库。

主楼为剪力墙结构,商业房为框架结构,人防车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施工区域东西长度410~510m、南北长度300m,总占地面积140834m2,约211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6.89万m2,其中住宅面积34.78万m2。

厂区内经当地规划部门交与我方四个控制点后为满足施工要求经过加密,平面高程控制点分别有KZ2(3752393.330,499680.142,38.511)、KZ10(3752130.963,499621.497,37.834)、KZ11(3752133.942,499714.240,38.164)、KZ14(3752359.988,499770.363),KZ15(3752281.985,499787.5050)。

三、水文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亳州市谯城区8#还原小区工程,位于汤王北路以东,涡河路以南,花戏楼路以西,三圣庙路以北,场区周围多为住宅及旱地,地势平坦,高程在37.88~38.2m之间,场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属涡河一级阶地,场地土主要为河流冲积层。

(2)水文地质条件钻探揭示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承压水,局部存在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①-1层种植土及①-2层杂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生产、生活渗漏水补给,排泄以蒸发为主,无统一水面,水量有限。

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③层细砂中,主要接受场区外深切河流的侧向补给,水量相对较丰富。

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在3.40~4.00m之间;地下水位年变幅约1.5m。

(3)地质条件根据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指标,可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

①-1层:种植土,灰褐色,松散状,稍湿,含植物根茎,成份以粉质黏土为主,结构疏松,土质不均匀。

该层在本场地中大部分地段有分布,层厚约0.50m。

①-2层:杂填土,杂色,主要呈稍密状,稍湿,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含混凝土块、碎石、建筑垃圾,结构疏密不均,土质不均匀。

该层在本场地中部分地段有分布,厚度为1.00~1.80m。

②层:粉质黏土,黄褐色,棕黄色,可塑为主,局部呈硬塑、软塑,含铁锰质结核,含姜石,表层含较多粉土,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均匀性较差。

该层在本场地中均有分布,厚度为5.50~7.60m,层顶面埋深约0.50~1.80m(黄海高程36.30~38.31m)。

③层:细砂,灰黄色,灰色,中密~密实状,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砂,局部夹薄层粉土。

该层在本场地中均有分布,厚度为16.20~18.60m,层顶面埋深6.20~8.10m(黄海高程29.80~32.07m)。

④层:粉质黏土,灰褐色,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软塑,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局部夹薄层粉土、粉细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均匀性较差。

本次勘探未揭穿,最大揭示厚度为37.8m,层顶面埋深24.00~25.80m(黄海高程12.35~14.83m)。

(4)水文气象条件全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

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h,平均无霜期216d,平均年降水量822mm。

市区范围内河流属淮河水系。

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等。

涡河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km,流域面积4039 km2。

(5)自然灾害及其他条件降水多集中在7、8月,有时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大,短时期间极易水灾;旱灾仅次于水灾的自然灾害。

多数年份局部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旱涝情发生。

有的先旱后涝。

有的是涝灾刚过,旱情接踵而来。

施工现场做好场地、施工组织排水,以防短期降雨量大,淹没施工现场。

四、工程监测目的1、保证施工安全。

大开挖会不同程度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及时、准确的现场监测结果判断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并及时反馈施工,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减小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保证工程安全。

2、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位移。

根据地表变形的发展趋势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3、控制各项监测指标。

根据已有的经验及规范要求,检查施工中的各项监控指标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并及时分析上报,以便做出施工调整的依据。

4、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施工。

结构设计中采用的设计原理与现场实测的结构受力、变形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施工中及时的监测信息反馈对于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修正有很大的帮助。

5、监测塔吊的垂直度及稳定性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预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塔吊垂直度检测是在塔吊安装完毕后使用前进行第一次垂直度检测,每周一进行一次塔吊垂直度的检测,并在每次伸塔后加测一次垂直度。

塔吊的垂直度直接影响到安全及塔吊载重量的问题。

6、监测脚手架的垂直度及稳定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检查脚手架在搭设及使用过程中的偏差是否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如超出范围应及时进行加固,以防不安全隐患发生。

7、总结工程经验,提高设计、施工技术水平。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资料对于设计、施工总结经验有很大帮助。

五、监测项目量测项目见下表六、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置及防护1、基准点布置本工程拟布设三个基准点,用于监控工作点的沉降及位移变形,五个基准点分别为KZ2(3752393.330,499680.142,38.511)、KZ10(3752130.963,499621.497,37.834)、K Z11(3752133.942,499714.240,38.164)、KZ14(3752359.988,499770.363),KZ15(3752281.985,499787.5050)。

2、监测点布设(1)基坑边坡沉降及位移点布设在大开挖基坑周围设置,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在基坑地表布设监测网点及观测基准点。

根据现场情况,沉降监测点主要布设于基坑边外侧1m处,按线路走向左右对称布置,每隔20米设一监测点,布设时间应在工程施工前完成。

并且在最容易失稳的土层的分界面处布设监测点,来及时掌握边坡的稳定性;位移监测辅助点设置在沉降点向外4m处,与沉降点相同设置,位移监测时测量前后两点的距离(标准间距为4m)。

监测点采用混凝土保护,并用红油漆做好标记(注:当现场监控量测施工时如监测辅助点破坏应使用2″精度的全站仪进行量测)。

(2)地面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在基坑外30m范围内的原有建筑物四个角点部位布设测点,在新建建筑物根据设计图纸,在图纸制定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并用红色油漆做好编号,便于查找。

(3)地下水位监测在基坑一侧监测主断面上各布置一个管井,距围护结构约1.5m。

采用水位观测管等进行观测。

(4)施工升降机监测在施工升降机基础四周布设4个监测点,在施工升降机安装完成后布设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并且定期检查连墙件及测设施工升降机垂直度。

(5)塔吊监测在塔吊基础底座布设4个测点,在塔吊安装完成后进行基础沉降观测。

定期对塔身垂直度进行监测,在塔身加高时必须进行塔身垂直度监测。

七、监测频率及报警指标1、监测频率(1)根据设计、基坑类别及本地区工程经验,本基坑及建筑物工程现场仪器监测的频率见表。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2)施工升降机及塔吊监测频率2、监测预警值(1)基坑及建筑物监测预警值本工程监测报警值(2)塔吊及脚手架监测预警值塔吊附着以下的塔身垂直度必须控制在2‰以内,附着以上塔身的垂直度控制在4‰以内。

四肢支座水平误差不得超过1.5mm,机脚螺丝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的平面尺寸设置,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mm。

施工升降机监测预警值八、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1、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

如下图所示:2、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绘制出位移时态曲线图。

如下图所示:3、观测数据当天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并提供即时报告给业主、监理单位。

基坑挖土施工开始后,每一周提供基坑开挖一周监测阶段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一周时间内所有监测项目的发展情况,内力或变形最大值以及最大值位置。

监测过程中如测量值大于控制值时,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单位以便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4、基坑监测结束后提交监测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遵循的标准文件及技术要求、测试目的与内容、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资料整理及成果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措施:(1)监测组与业主、监理、施工班组各方密切配合,及时向各方反映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2)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不断完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设专人进行量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以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4)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定期送检。

(5)量测设备在使用前已经检校合格。

(6)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7)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8)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9)建立监测复核制度,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