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监控量测方案精编WORD版

基坑监控量测方案精编WORD版

基坑监控量测方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目录1编制依据 (2)1.1编制依据 (2)1.2编制原则 (2)2工程概况 (2)2.1工程简介 (2)2.2工程地质及水文 (3) (3) (3)2.3施工条件 (3)3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 (4)3.1监测目的 (4)3.2技术要求 (4)4监测项目 (4)5测点布置 (5)5.1测点布置要求 (5)5.2测点布置方法 (5)5.3测点平面布置 (5)5.4监测点埋设方法 (6)6监测方法及精度 (7)6.1监测方法要求 (7)6.2水平位移监测 (7)6.3竖向位移监测 (7)7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7)7.1人员配置 (7)7.2主要仪器设备 (8)8监测频率 (8)9监测报警值 (9)10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 (10)10.1一般规定 (10)10.2监测资料要求 (10)10.3监测信息反馈 (10)11附件 (11)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贵阳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图纸;2、贵阳市*******升级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贵阳市*******高效沉淀池、紫外线消毒渠及巴氏计量槽基坑边坡支护工程施工图设计4、贵阳市*******基坑支护与开挖专项施工方案5、图集、标准、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6、本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等。

1.2编制原则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经过对设计资料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充分考虑施工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及可行性,以实现对基坑施工质量、安全等进行全方位有效控制为原则进行编制。

2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贵阳市*******位于南明区后巢乡五里冲村,背靠青龙山,总占地面积约 6.70万㎡,尾水就近排入市西河,服务范围面积约23.13km2。

本次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规模为 8万m3/d,主要利用现状厂内初沉池与鼓风机房之间预留地布置,占地面积约4.43 亩。

项目主要新建构(建)筑物主要有:高效沉淀池、紫外线消毒渠及巴氏计量槽。

本次基坑监控测量主要内容为高效沉淀池和紫外线消毒渠基坑,基坑平面位置图详见附图1:施工平面布置图。

基坑开挖深度最深处为11.3m,最浅处为5.3m,监控量测一级边坡执行。

2.2工程地质及水文根据钻探结果表明:场地内岩土自上而下依次为耕植土、素填土、红粘土及下伏基岩组成,钻探揭露地层特征自上而下依次叙述如下:表2.2-1 工程地质表表2.2-3 基坑各断面岩土层厚度统计表2.2.2水文、气象条件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13.0~15.0m,标高1085.20~1085.30m,低于拟建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标高≥3m,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

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降雨主要分布在夏季(6月~8月),降雨量在530~600mm之间,本工程工期(2013年11月~2014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与春季,总的来说,降雨频率较高,但降雨量较小(约为105~161mm)。

2.3施工条件高效沉淀池与紫外线消毒渠均建于厂区预留场地范围内,周围管线复杂,具体见附图2:既有管线平面布置图及附图3既有管线剖面图。

3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不仅涉及到结构问题和岩土工程问题,而且因为地下工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必须结合工程地质水文资料、环境条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故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施工,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和对周围环境的检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对策,消除事故隐患。

3.1监测目的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2、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反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3、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施工更符合实际,便于以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

4、根据监测结果,对即将出现的不良问题作出预报,提前处理,预防工程事故发生。

5、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类比依据。

3.2技术要求1、相关设计图纸;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国家相关规范规程。

4监测项目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确定的量测项目详见表表5测点布置5.1测点布置要求1、基坑监测点应当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布设。

2、基坑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的反应基坑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并满足监控要求。

3、基坑监测点的布设不得妨碍基坑的正常施工。

4、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察。

5、在基坑较深、坡度较陡及鼓风机房处应适当加密监测点。

6、加强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和保护设施。

5.2测点布置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1、建立边坡检测预报系统,制定监测报告。

①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在坡顶按每间隔不大于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数布设,用于观测边坡水平位移和竖向直位移;②在管道外漏段中部布设点位,进行管线变形观测;在基坑东侧、南侧、西侧边坡顶中部布置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③对在影响范围内既有建筑物,布设建筑物竖向位移观测点;④观测频率不少于1次/3d,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并通知相关单位,以确保基坑安全。

2、基坑开挖5m深以上时,在基坑壁每隔10m设一测点。

3、环境检测点,基坑开挖深度1.5倍范围内设测点。

地下管线将观测点布置在管线本身上;建筑物测点布置在墙角等外形突出部位。

4、其它可采用直接观测法或者其它可达到观测目的的途径。

5.3测点平面布置监测基准点采用贵阳市测绘院所提供的控制桩EQ01、EQ02、EQ03,同时为方便测量,在基坑影响范围之外加密控制点EQ04点,建立监控量测控制网。

基坑监测点延基坑四周布设,用于监测基坑的水平和竖向位移。

基坑每边不少于三处,每处设置两个点,其中一组12个点布设在距基坑坡顶1m以内,编号为JK01~JK12;另一组12个点布置在距基坑坡顶3m以内,编号为:JK01~5.4监测点埋设方法基坑周围的监测点用长度1m,直径20mm的钢筋制作,在定位处挖30cm*30cm*40cm 的坑,将钢筋砸进坑底,钢筋上顶高程坑面10cm,用不低于C30的混凝土包裹钢筋,混凝土高出坑面5cm,用直径10cm长20cm的pvc管将钢筋套住,高出坑面8cm,以起到保护监测点的作用。

振捣密实pvc管内外的混凝土,完成埋设。

待第二天混凝土上强度之后在钢筋头上用钢锯锯上十字丝。

鼓风机房的沉降观测点用直径12mm的钢筋制作(做一个弯钩),在鼓风机房墙角打孔后,将做好的钢筋砸进孔内,注意必须砸紧固。

1、开挖前,对施工场地地下是否有管线作进一步探测查实,避免开挖工作伤及地下设施。

2、现场基坑监测点布设、保护、测量完成。

3、根据方案确定的开挖路线、顺序、坡率、基底标高,放出开槽边坡线。

4、施工现场完成“三通一平一亮”。

5、临时供水、供电、排水安装完成。

6、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施工完成。

6监测方法及精度6.1监测方法要求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仪器进行观测,仪器必须经过标定和校准,并在有效期内。

每次观测采用同样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固定一个观测人员,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监测点的初始值应为施工前至少连续观测三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6.2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进行极坐标观测,每次固定选用EQ03和EQ01作为测站点和后视点,选用EQ02作为检查点。

对中误差小于0.5mm,监测点坐标中误差小于1.5mm。

6.3竖向位移监测竖向位移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选用EQ03作为测量基准点,采用闭合回路观测,每次观测闭合到EQ03点,定期用基准点EQ01和EQ02检查EQ03的高程。

检查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小于0.3mm。

6.4管线变形监测基坑监控点JK01、JK02及JK12在布设在既有管线上,管线变形观测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mm。

6.5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物竖向位移观测同上述基坑竖向位移监测同步进行,频率相同;建筑物裂缝监测在出现裂缝后开始实施监测,裂缝监测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及变化程度,观测周期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开始为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

观测精度宽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不宜低于1mm。

7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7.1人员配置项目部工程设置测量主管一名,专门负责进行基坑监控量测工作。

表7.1-1 测量人员分工表7.2主要仪器设备表7.2-1 测量仪器台账测量仪器保管制度(1)按规定程序文件要求建立测量仪器台帐。

测量所使用的仪器精度要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测量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保证仪器的完好性,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定期进行保养。

(3)测量仪器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具有检验合格证,鉴定周期满后,要及时送检校验。

(4)施测人员在施测中应坚守岗位,雨天或强烈阳光下应打伞。

仪器架好设,须有专人看护,不得只顾其他事情,把仪器丢在一边不管。

(5)测量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仪器测量操作规程作业。

8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应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留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

监测工作从基坑工程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

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结束。

监测平率取决于基坑工程等级、周边环境、自燃条件,当检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由于本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米,因此采用一级基坑规定的监测频率进行控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8、临近的建(构)筑物出现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9、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