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动态分析4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二、选择注水方式的原则
1.所选择的注水方式应与油藏的地质特性相适应,并能获得较高的水驱 控制程度,一般要求达到70%以上; 2.水驱波及体积大、驱替效果好。连通层数和厚度要大,连通的井层多; 3.应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要求。所选注水方式下,注水量可达到注采平
衡;
4.油层压力要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附近且高于饱和压力; 5.便于后期调整。
3. 面积注水
注水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
特点:适应范围广,见效快,采油速度高 优点:所有生产井置于注水井第一线,有利于油井受效 注水面积大,受效快; 油井有向供水条件,采油速度高;
便于调整。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3. 面积注水 适用条件:1)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 2)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
注水井 2
其中: n——基本单元的所有井数 基本单元涉及的采油井数:n=2(m+1) 一个注采单元的面积:F=(m+1)S 对三角形井网:S=0.866 a2 ;对正方形井网:S= a2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4. 选择性点状注水:
在开发过程中可将油井转为注水井,构成不规则的面积 注水(或称点状注水):还可以先钻井,后定注采井别。 适用于油层极不均匀,且不连通的油层。某些断块可采 用这种注水方式.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知识目标】 掌握国内外常见的几种注水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 能够对注水方式的适应性进行简单分析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一、注水方式的选择
注水方式指的是注水井在油田上所处的部位和注采井的排列关系 边缘注水、 注水方式分类
切割(行列)注水
面积注水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合理地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是开发部署上解决多油田层状非均
质性的基本措施。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二、为什么要划分开发层系?
对于多油层非均质油层: 1. 储油层性质之间存在差别; 渗透率上。
K dp v dx
储油层的物性有差别,主要体现在油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面积,
2. 不同油层之间,油水关系存在差别;
致油井过早水淹,采收率低。
(3)高、低压层合采时,低压层往往不出油,甚至可能发生高压层 的油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 (4)稠油层和稀油层合采时,稠油层的生产能力也不易发挥出来。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三、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2.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进行层系划分
3. 划分开发层系是高速高效开发油田的要求
实例1: 罗马什金油田
在中央三个较大的切割区内增加了切割水线后,注水效果很好,大 部分油井保持了正常的自喷。
实例2: 大庆油田
一些好的油层储量大,油层延伸长度大,油层性质好,占储量80- 90 %以上的油砂体延伸到 3.2 公里以上。采用边内切割早期注水,可 以控制90%以上的储量,开发效果良好。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2. 切割(行列)注水
优点:(1)可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最佳切割方向及切割区宽度 (2)便于修改原来的注水方式 (3)可以优先开采高产地带,使产量达到短时间达到要求 缺点: (1)不适应非均质严重的油田—水线推进不均匀
(2)注水井间干扰大—吸水能力降低
(3)有时出现区间不平衡—造成平面矛盾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切割行列注水的实例:
年采油量=地质储量×采油速度 2.根据区块的平均采油强度,确定平均单井日产油量
采油强度= 油井日产油量 油层有效厚度
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平均有效厚度×采油强度
井网密度的确定
二、井网密度的确定方法
1)正方形井网系统
(2)九点法面积注水 钻成井网要求:正方形 注采井数比:3:1 油井受效方向: 8个
水井分流方向:边井为2个
角井为4个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1)正方形井网系统
角井 角井
(3)反九点法注水井网 钻成井网形状:正方形
边井
边井
注采井数比:1:3
油井受效方向: 角井4个;边井2个 水井分流方向:8个
油气藏动态分析
PPT课件制作④
学习情境四 区块动态分析
区块通常是指油藏或油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或者有 地质边界分隔,或者是大油藏由于分步开发所形成的投产时间 相对集中的部分,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油藏。
区块动态分析就是在注采井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开发单
元的方案设计指标,检查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效果,针对注 采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编制注采调整方案,以改善区块开 发效果。
一、注水方式的选择
1. 边缘注水
特点:把注水井大致沿油水边界配置,成排的钻注水井,把全部油井包
围在里面。根据油水过渡带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缘外注水:注水井打在油水边界以外 缘上注水:注水井布在含油边界上 缘内注水:注水井布在含油边界以内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一、注水方式的选择
1. 边缘注水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2)三角形井网系统
(2)七点法面积注水 钻成井网要求:正三角形
注采井数比2:1
每口油井受6口注水井影响应性分析
油水井数比计算 正n点井网: m 采油井 2 注水井 n 3 反n点井网: m 采油井 n 3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2. 切割(行列)注水
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成较小的面积,成为独立的开发区
切割区:两相邻注水井排间的区域 切割距:两相邻注水井排间的距离 适用范围:
1)油层分布面积大、稳定,有一定的延伸长度
2)切割区内的生产井和注水井有较好的连通性。 3)较好的流动系数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案例分析】
11
油 层 组Ⅰ
21
21
31
31
19 29
19 29
39
39
15
25
35
11
15 25 射孔井段 35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ABCD 油田 EF 区块层系注采关系(A1 向)剖面示意图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案例1】已知某油藏含油面积为6km2,有三组油层,
油层号 1 2 3 厚度,m 10 5 15 孔隙度,% 0.2 0.2 0.25 渗透率,μm2 100 150 600 原油粘度, 原始含油
学习情境四 区块动态分析
项目一 开发层系及井网适应性分析 项目二 区块生产动态分析
项目三 区块开发潜力分析
项目四 区块开发状况分析
项目一 开发层系及井网适应性分析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知识目标】
1. 掌握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及原则
2. 了解开发层系适应性的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
3.不同的油藏开采机理,驱动方式存在差别; 4. 各油层油气水的性质、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可能都不同。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三、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1)高、低渗透层合采时,由于低渗透层的油流阻力大,其生产能 力受到限制。 (2)高、低渗透层合注时,注水量几乎会全都被高渗透层吸收,造 成高渗透层过早水淹或水窜,而低渗透层却受不到注水效果,最终导
角井 边井
角井
油井
水井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1)正方形井网系统
(4) 五点法面积注水
钻成井网要求:正方形
注采井数比:3:1 油井受效方向:4个 水井分流方向:4个 强注强采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2)三角形井网系统
1. 四点法面积注水 钻成井网要求:正三角形
注采井数比1:2
每口油井受3口注水井影响 每口注水井影响6口油井
知识拓展
井网密度的确定
一、井网密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1. 用平均每平方千米开发面积的井数表示:
井网密度
总井数 开发面积
单位:井/km2
2. 用平均单井控制的开发面积表示:
井网密度 开发总面积 总井数
单位:km2/井
井网密度的确定
二、井网密度的确定方法
1.根据采油速度,确定年产油量
年产油量 采油速度 100% 地质储量
mPa.s
50 60 3
饱和度
0.6 0.6 0.6
(1)如果将该油藏划分为两套开发层系,说明如何划分开发层系,为什么? (2)已知原油体积系数1.12,地面原油密度0.85t/m3,计算该油藏的地质储量。 (3)若三组油层采用五点法合采,通过试油试采得到单井合理日产为23t/d, 油井年正常生产时间为300天,若年采油速度为1.5%,试计算相应的生产井数 和总井网密度。
优点:(1)油水边界比较完整,水线推进均匀,便于控制 (2)控制比较容易,无水采收率和低含水采收率高 (3)注水井少,注入设备投资少。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
一、注水方式的选择
1. 边缘注水 缺点:(1)较大油田的构造顶部效果差,易出现弹性驱和溶 解气驱。 井排产量5:2:1
改善:边缘注水+顶部点状注水
地层的层系如果太多太长,采用一套井网不能完全控制,开采速度 不能提高,采用多套层系能够提高开发的速度,缩短开发时间。
4. 划分开发层系是部署井网和规划生产设施的要求
层系划分减小了层间矛盾,而井网合理部署可以减小平面矛盾和井网干扰。
5. 划分开发层系可以提高注水波及范围,提高最终采收率。
任务一 开发层系及其适应性分析
F—每口注水井控制的面积 S—钻井密度(每口井的控制面积)井网密度 井网形状:三角形井网、正方形井网
任务二 注水方式及其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