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一知识点(一)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二)孔子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1)“仁”。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广泛的理解和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当前建立和谐社会)(2)“礼”。

“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正名”——保守(3)“仁”与“礼”的关系“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4)孔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5)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平等教育;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结合起来当仁不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老子的思想1.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理念。

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2.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互相转化。

3.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以“无事取天下”4.政治上保守,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3.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 )A .克己复礼B 忠恕C 未知生,焉知死D 有教无类4下列对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有必要尊敬老师B .对老师不要客气C .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D .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必谦让于老师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独立思考D .学思结合6.《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说明孔子( )A .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 .偏爱某些学生C .有教无类D .因材施教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 .孔子是“至圣先师”B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 .“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9.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 )A .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B .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C .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D .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10“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11.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诲人不倦12.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择优而教13.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C.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D.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15.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17.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A.都否认天命论B.都主张恢复周礼C.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D.都强调贵贱有序1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19、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0、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22.下列观点符合儒家学派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3. 下列表述能够反映孔子思想核心的是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C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D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24.“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A孔子的“仁”学思想B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C老子的辩证法思想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25.“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平之相盈也。

”以上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观点()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6.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27.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以上史实说明了()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28.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29.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30.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 庄子、韩非子B.老子、孔子C. 庄子、孔子D.孟子、荀子10.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概括材料反映的观点。

(2分)解析:从必修三的课本中学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答案: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评价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举例,不限中外、古今)予以论证说明。

(10分)解析:从学过的知识中结合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主要是要从无为而治的内涵上去理解,答案不拘泥,不过必须有论有据才完整。

答案:第一层次单一观点:5分观点一:观点正确,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或统治者无为有利,有为有害。

1分论证:4分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

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立功理论依据;或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约束统治者;1分。

观点二:观点错误,统治者应该有为而治1分论证:4分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或李冰兴修都江堰,奠定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基础,泽被后世。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是一种试图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消极思想;或反对社会进步。

1分。

第二层次 10分:观点一:复合型观点(辩证性观点):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环境下,统治者的有为、无为,发挥的作用不同。

2分统治者有为有利1分:例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之“为”,为川蜀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影响至今。

这种“为”“当为”。

2分统治者有为有害1分: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

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2分观点二:统治者同一作为具有有害或有利两种作用。

4分例:隋炀帝修大运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