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思考:孔子由凡入“圣”原因何在?
A,由于其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其“仁”“德”“礼”等 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受到统治者的重 B视,后代儒家学者发扬了其适应君主专 制制度发展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其 地位
C,历史上政治稳定、统治巩固后,孔 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 冲受到批判
地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者爱人”
调整统治者与被统 治者之间的关系
“仁” 遵循“忠恕”之道
思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对不同的人(统治者与普通人) 来讲,其有何不同的要求和表现?从中反映出这一思想的 突出特点是什么?为实现“仁”,他提出了什么方法?
不同要求和表现: 对统治者来讲,“爱人”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爱惜民力,体察民情,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对普通人来讲,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广泛地理解 体贴他人。
第一单元
第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一)时代背景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出现 3,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4,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 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 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实质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
“礼”“克己复礼” 、“正 名”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 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
普遍重视
(二)主张
思想上:核心是“仁”和“礼”;为政以德;对鬼神 敬而 教育上:有远教之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孔廟 鳥 瞰
金聲玉振坊---孔 廟的門坊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孔子在世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 院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 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 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二)老子的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 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 高哲学概念。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 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生和死、 贵和贱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他主张只要能“守 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2、政治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 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他还主张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主张“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这 种思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影响
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有思 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游列国
叶落归根 叶落归根
(三)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变迁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被重视,经历代不断改造,汉朝至清 朝成为正统思想,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孔子参见老子图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地位
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 学家
特点: 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方法: “忠恕”,即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 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 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 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 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 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 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 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 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 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 所言,真是妙极了。”
思想:“仁”和“礼”
政治:“为政以德” 改良政治
有教无类
教育: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坚持不懈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哲学:“道” 辩证法思想
政治:“无为而治”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 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
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 治者的需要。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 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 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 而且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 响深远。但是,他的生前是否 真的如此风光呢?史书载,他 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 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 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 处碰壁,不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