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网络新词的出现和流行使得隐喻构词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隐喻构词是指通过
将两个不同的词汇进行结合,构成一个新词并具有隐喻意义。

这种语言形式的出现与网络
信息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境。

本文将从中
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现象入手,探讨其语言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使用效果。

一、语言特点
1. 多元性
网络时代以来,随着人们社交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扩大,隐喻构词的
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比如将“黑”和“白”结合,构成“黑白颠倒”;将“盲”、“音”、“画”等词汇结合,构成“盲音画”、“音画鉴定”等词汇。

这种多元性不断地
满足人们对于语言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交流渠道。

2. 活跃性
网络隐喻构词的形成频率相当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和
流行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活跃性将得到更加显著的表现。

例如,2017年一个名为“关爱女性健康,防癌必看”的公益广告在网上疯传,其中有一句话就很生动形象地运用了隐喻
构词,“乳腺癌早期没有疼痛感,就像男人吼你一句“孩子不要跑”,你本来不想动,不
过声音一喊,就有一瞬间的想冲动。


3. 幽默性
隐喻构词在网络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

通过将不同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创造出
新的词汇,并赋予它们幽默或讽刺的意义。

例如,“粉红猪小妹”系列动画中出现了“哆
来咪”的人物形象,这个词的意思是“睡觉”,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探究,同时这个词也具
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形成原因
1. 选择性取舍
网络隐喻构词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语言选择性取舍。

随着人们交流方式的多元化,传
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不断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而选择
性取舍的过程就是隐喻构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社会现象衍生
网络隐喻构词的出现与现实社会现象的衍生密不可分。

在网络文化中,人们通过一种
非常生动、形象和易于传播的方式,来传达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评价。

例如,网络
流行语“抓爆炸点”这个词汇的出现,是因为突发事件之后,人们热议对于事件的应对方式。

将“抓爆炸点”这个隐喻性词汇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观点。

三、使用效果
1. 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隐喻构词的使用形式非常多样,表现出多样的效果。

有的隐喻构词具有娱乐效果,例如,“斯文败类”这个词汇中的“败类”一词具有较强的幽默效果;有的隐喻构词则具
有强烈的批判效果,例如,“封口费”一词中的“封口”表达了犯罪分子封杀口舌的手
段。

2. 提高可读性
网络隐喻构词的使用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表达力。

通过将两种不同词汇组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文字含义,同时也增强了阅读者的理解力。

例如,“慢性自杀”一词中的“慢性”和“自杀”两个词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行为,强调了人们的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

四、结论
网络隐喻构词作为网络文化表达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
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虽然隐喻构词的出现对于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播具有积极
的作用,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使用方式和效果能否与社会道德规范相适应。

同时,对于广大
文化从业者来说,学习并运用隐喻构词的技巧也将是增强表达力和传播效果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