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网络新词的出现和流行使得隐喻构词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隐喻构词是指通过
将两个不同的词汇进行结合,构成一个新词并具有隐喻意义。
这种语言形式的出现与网络
信息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境。
本文将从中
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现象入手,探讨其语言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使用效果。
一、语言特点
1. 多元性
网络时代以来,随着人们社交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扩大,隐喻构词的
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比如将“黑”和“白”结合,构成“黑白颠倒”;将“盲”、“音”、“画”等词汇结合,构成“盲音画”、“音画鉴定”等词汇。
这种多元性不断地
满足人们对于语言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交流渠道。
2. 活跃性
网络隐喻构词的形成频率相当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和
流行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活跃性将得到更加显著的表现。
例如,2017年一个名为“关爱女性健康,防癌必看”的公益广告在网上疯传,其中有一句话就很生动形象地运用了隐喻
构词,“乳腺癌早期没有疼痛感,就像男人吼你一句“孩子不要跑”,你本来不想动,不
过声音一喊,就有一瞬间的想冲动。
”
3. 幽默性
隐喻构词在网络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
通过将不同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创造出
新的词汇,并赋予它们幽默或讽刺的意义。
例如,“粉红猪小妹”系列动画中出现了“哆
来咪”的人物形象,这个词的意思是“睡觉”,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探究,同时这个词也具
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形成原因
1. 选择性取舍
网络隐喻构词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语言选择性取舍。
随着人们交流方式的多元化,传
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不断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而选择
性取舍的过程就是隐喻构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社会现象衍生
网络隐喻构词的出现与现实社会现象的衍生密不可分。
在网络文化中,人们通过一种
非常生动、形象和易于传播的方式,来传达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评价。
例如,网络
流行语“抓爆炸点”这个词汇的出现,是因为突发事件之后,人们热议对于事件的应对方式。
将“抓爆炸点”这个隐喻性词汇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观点。
三、使用效果
1. 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隐喻构词的使用形式非常多样,表现出多样的效果。
有的隐喻构词具有娱乐效果,例如,“斯文败类”这个词汇中的“败类”一词具有较强的幽默效果;有的隐喻构词则具
有强烈的批判效果,例如,“封口费”一词中的“封口”表达了犯罪分子封杀口舌的手
段。
2. 提高可读性
网络隐喻构词的使用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表达力。
通过将两种不同词汇组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文字含义,同时也增强了阅读者的理解力。
例如,“慢性自杀”一词中的“慢性”和“自杀”两个词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行为,强调了人们的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
四、结论
网络隐喻构词作为网络文化表达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
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虽然隐喻构词的出现对于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播具有积极
的作用,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使用方式和效果能否与社会道德规范相适应。
同时,对于广大
文化从业者来说,学习并运用隐喻构词的技巧也将是增强表达力和传播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