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质量与密度适用年8年级级所需时4 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质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及密度知识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物质属性的深入学习,同时为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重点:质量及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探究及其应用单元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及体积。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4.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对应课标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2. 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3. 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4. 学习物质密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专题划分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2课时)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课时)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1课时)(“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专题问1.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题设计2.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物体:一块冰和一桶水、一枚铁钉和一把铁锤、木制米尺和一块木板。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所含的物质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

(二)新课学习1、质量从学生对刚才“导入新课”的讨论、交流、总结的基础上,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提问:平时在市场上买水果、蔬菜或自己称体重时,遇到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活动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质量的单位和符号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活动2:让学生观察课文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使他们了解微观到宏观的一些物体质量,并懂得对生活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

3、质量的测量(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完成以上五个教学活动后,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的概念和托盘天平的结构,此时可以进行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活动7:(学生分组实验)⑴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⑵另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把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水的质量。

比较两次称量结果。

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交换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三)总结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1 kg =g1 mg =g =kg1 t =kg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评价要1.学生通过实验说明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点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现场经历的实验过程②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列举生活中的例子④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 学生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调平、操作、读数等)②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专题问1.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题设计2. 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㈠引入新课视频:辨别金手镯㈡新课内容一、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1、四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的水、盐水、酒精和色拉油,你能否把它们鉴别出来?说出你的方法。

2、取出两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3.老师再出示质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4.老师出示体积、质量均不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否辨别哪个是木块?哪个是泡沫块?(讨论)师:体积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质量来分辨;质量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体积来分辨;看来通过质量和体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分辨物质的方法,这正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大组,第一大组:研究铜块第二大组:研究铝块第三大组:研究水设计实验1、要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汇报时说出实验过程)2、要想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仅收集一组数据可以吗?为什么?进行实验把本组测得的数据填写在下表中:物质实验次数质量m/g体积V/cm3比值()数值单位123在方格纸中,以体积为横坐标,质量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分析与论证:(1)分析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分析得出的?(2)分析不同小组的数据,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吗?(3)现在你能否找到一种鉴别木块和泡沫的新方法?说说看!(4)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二、密度活动二:仔细阅读课本第94~95页有关密度定义、单位、公式的部分内容,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⑴密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密度的公式:。

⑶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为或,分别读作或。

学以致用:视频中顾客购买的金手镯质量为24.21g,如果测出其体积为1.5cm3, 请你通过计算帮他辨别手镯是不是纯金的?(纯金的密度可在教材P96密度表中查找)评价要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概念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能够用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②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从而体会质量与体积的比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③实验过程中,小组同伴注意协调分工与合作,实验结束整理器材,要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评价指标: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解决身边的相关问题。

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专题问题设计 1. 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2. 实验原理是什么?3. 简述实验步骤。

4. 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设计(一).引入新课: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二).新知识的学习:1.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金属螺母)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牛奶)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1)实验讨论设计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4、怎样测金属螺母块质量和体积?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归纳实验步骤①用天平称出螺母的质量m.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③用细线悬吊着螺母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④金属螺母的密度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1).在玻璃杯中盛牛奶,称出总质量m;(2).把玻璃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牛奶的体积V;(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的质量m1;(4).牛奶密度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2、鉴别物质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1)求质量: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2)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三).归纳小结1、鉴别物质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评价要点1.测量固体的密度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①学生现场经历实验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