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复习课说课稿
一.本节课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回顾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编写本节复习学案、制作PPT
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编写适合学生的知识回顾流程及习题。
三.复习流程
(一)学生课前自主复习
阅读课本,提炼《质量》和《密度》两节内容的知识点。
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并提炼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概念,在提炼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整合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流程
(一)知识重现
展示图片:椰树矿泉水,观察铭牌数值:350mL
提出问题:
(1)它表示的是哪个物理量?该物理量的符号是?常
用单位有哪些?
(2)平时我们喝水关注的是水的多少问题,“水的多少”用哪个物理量表示?
(3)如果想知道这瓶水的质量是多少?有什么办法?
意图:设计这三个问题简单明了地展现了本章的三个物理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选用椰树矿泉水的铭牌数值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质量
1.学生展示《质量》的知识点,若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
(单位换算、质量的属性等,明确:水结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原因是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教师归纳:我们学习“质量”时,主要是从物理量的定义、测量、单位及性质四个知识点展开。
另外说明:学习质量时,我们要对一些物理的质量有所感知,即会估测一些物体的质量。
3.学生活动:
(1)感知物体质量的大小,估测物体的质量:鸡蛋、苹果、公鸡、药片、大象。
(2)完成学案活动一:填写下列物体质量的单位
一个椰子的质量约1.2 ;一枚硬币的质量约6 ;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50 。
选题目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要不断深化对生活现象的感知。
4.提出问题:若想准确知道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怎么办?
天平的使用:测量前的调节、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读数。
知识迁移:物体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的体积,那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又怎样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