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说课稿第一篇:实验教学说课稿PPT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沙市二中的李春艳。
PPT2: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的总目标是:从学习科学内容、经历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精神3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实验教学就包含在科学探究中。
PPT3:科学探究设置了探究的7个要素,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那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设计时,应围绕7个要素或部分要素展开。
PPT4:接下来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为例来重点说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说之前先说这个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PPT5:先说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知识目标: 强化天平的使用;学会分析数据;通过数据比较,逐步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实验教学能力目标:用图像或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寻找这些数据包含的规律。
再说实验内容: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探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现在重点来说在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围绕探究的7个要素展开。
PPT6:在进行探究之前,我设置了一个新课导入:1.介绍黑洞:黑洞是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但质量却是太阳的100亿倍。
由于大质量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2.提出问题:“小小的黑洞为什么会有大大的质量?”并进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现在围绕探究的7个要素来说实验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PPT7:学生在第一节学习天平的使用时,已经根据铜块、铁块、铝块的颜色对三种金属进行了识别。
并测量了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通过测量学生已得知三种金属块质量上的大小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第1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学生根据第一节的知识储备,能顺利地回答通过比较三种金属块质量的大小来识别。
质量最大的是铜块,质量最小的是铝块。
第2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质量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加以逆向推理,部分学生能回答通过比较三种金属块的体积大小来识别,体积最大的是铝块,体积最小的是铜块。
第3个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质量均不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由第3个问题顺利地过渡到猜想环节。
二、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现在单纯比较质量或体积都不能分辨它们,而通过比较质量和体积应该能找到一种方法,猜想把质量和体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
有了猜想之后,就有了实验设计的思路。
进入到设计实验环节。
三、设计实验: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流、讨论后,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有提出问题和猜想环节作为铺垫,学生能轻松地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明确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测量的物理量。
明确这两项内容之后就进入到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环节。
四、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各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和数据记录。
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PPT8:第一项: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探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内容:实验1、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铜块的质量和体积;实验2、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铁块的质量和体积;实验3、分别测量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铝块的质量和体积(为减少测量时间,体积大小均直接给出)第二项:由于是分组实验,学生需根据本小组的实验器材明确本小组进行的实验内容。
PPT9:第三项:展示实验数据,请先完成测量的小组展示实验数据。
学生完成这3项任务之后,就进入到分析论证环节。
PPT10:五:分析论证:这个过程中我的活动:第一项:告知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图像法或数学运算法。
图像法:画出m—v的图像,根据图像得出数据包含的规律。
数学运算方法:把物理量进行加减或乘除。
相同物理量进行加或者减;不同物理量进行乘或者除。
根据运算结果寻找数据包含的规律。
第二项:在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将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综合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PPT11:第一项:学生通过画出m—v的图像或计算m与v的比值,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PPT12:第二项:学生在得到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综合进行比较,进一步得出物质相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的结论。
为学习密度的定义做好铺垫。
PPT13:第三项:学生进行自学:阅读课本完成密度知识梳理。
第四项:展示知识梳理的答案。
PPT14:完成这4项内容后,进入到评估环节。
PPT15:六:评估:这个环节我将前面环节设置的2个问题再次提出。
问题1、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黑洞,却有着惊人的质量的秘密是什么?问题2、猜想环节前提出的问题:如何分辨“三块用纸套包裹的体积、质量均不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后再展示。
PPT16:交流与合作环节已穿插在前面的一些环节中进行。
七:交流与合作:PPT17:由《密度》这一节的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可见,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是:实验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应围绕探究的要素进行和展开,并根据情况与科学知识密切结合,从而完成依据课程目标设定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项课程内容的教与学。
以上就是我对《密度》这一节实验教学的理解,谢谢!第二篇: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浮力”说课稿阜宁县明达初中邓成军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号选手,今天我带来的课题是“浮力”,它是苏科版物理第十章第四节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确定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2、过程与方法体验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以及准确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1、体验浮力存在的的实验,如放飞气球实验、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实验;2、验证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的实验,即称重法测浮力的实验;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三、实验方法设计根据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的原则,本节课我应用的实验方法有:1、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动手体验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感知浮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作用,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3、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过程设计本节课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情景、激发兴趣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在这个环节我打算通过三个活动帮组学生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1:体验浮力的存在。
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体验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作用。
然后通过自制的教具演示浮力的方向: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水槽底部,让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水槽中,将水槽倾斜,观察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对比,从而发现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活动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把密度较大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
再浸入水中,比较物体浸入水中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示数变化的原因,从而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学会使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活动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刚才体验浮力存在的实验和称重法测浮力的实验,学生不难猜想到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由死海不死这个图片学生还可以认识到浮力大小还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对于这些猜想我将利用这些器材,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予以验证,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控制,然后相互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那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到底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下一个环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三个环节:引入原理,初步应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阿基米德原理,并推导其数学表达式,然后加以简单的应用。
例题:(?)可让学生在交流、比赛中完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1、浮力概念2、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阿基米德原理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学生动手实验,把对浮力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在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时学生的猜想很多,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能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良好的亲身体验,继而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浮力”这节课的整体设计,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教。
谢谢!第三篇: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技能大赛说课稿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技能大赛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草履虫(媒体展示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说一下为什么选择本节课。
选择本实验的目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实验表现出的积极性也是最高,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实验。
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为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是本章教学内容《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而下一章学生将要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本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单个细胞同样可以构成生物体,并独立完成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
本节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节课学生理解病毒的寄生生活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媒体展示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目标: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目标:1、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学会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的技能。
2、尝试利用光学显微镜跟踪观察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草履虫生命活动的观察和学习,感受微观生命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