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一杯煮取半杯,温服。
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
服六七日乃解。
(方解)此于上方去草枣的甘壅和生姜的辛散,增加黄芪补虚实表。
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致于渴者。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消胀除满、理气化痰。
于桂枝汤加消胀满的厚朴,和治咳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汤证而咳逆喘满者。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克。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
而有作用于烦惊、不眠,以及幻觉等神经证,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桂枝汤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而梦交失精者。
十三、小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
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加有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的征候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黄芪9克。
(方解)此于小建中汤中更加黄芪,故用于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黄芪汤,增辛温的生姜,而加强散寒作用;去甘缓的甘草,使有利于阳气外发。
此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因致血痹、身体不仁者。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桂枝汤加芍药,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今去芍药,当治桂枝汤证无腹满痛,而且腹中必虚可知。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温性亢奋药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证者。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桂枝1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
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
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方解)术附为伍,不但逐湿解痹,且治小便自利,故本方治桂枝附子汤证小便自利而不气上冲者。
(见桂枝附子汤条) 。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术9克。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利小便的苓术,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术9克,桂枝12克。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
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寒湿痹痛效佳。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皂荚6克。
(方解)皂荚辛温,有通关窍排痈脓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蛎15克,龙骨12克。
(方解)此于桂枝去芍药汤加驱痰的蜀漆、镇惊的龙牡,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而惊狂不安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方解)此于桂枝汤去芍药大枣,故不治腹挛痛,去生姜,故不治呕。
但二药加重用量,则治气上冲缓急迫的作用远非原方所及。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分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杯煎沸纳散6克,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方解)半夏有治咽喉肿痛作用,本方是因其合于桂枝甘草汤中,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咽喉肿痛。
或痰涎多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蛎6克。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而加龙牡,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烦惊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
(方解)既用防己茯苓协力以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黄芪实表以和外,不使水气复留于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虚气冲,水居皮中不去,水气相搏,而四肢聂聂动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虽均治水肿,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身重。
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并增量黄芪,则补中实表的力量较优,故治水气病而身重汗出恶风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30--100克,粳米30克,桂枝9克。
(方解)白虎汤加桂枝,实即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方解)于桂枝甘草汤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挛痛的大枣,故治脐下悸或痛,而气上冲胸者。
此和上方药物看来无大出入,但于主治大异其趣。
方中无术,则知胃无停饮或少停饮,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
但增大茯苓用量,则治悸烦;变加大枣则治腹挛急,并增量桂枝则加重治冲气。
故此治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甚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6克。
(方解)茯苓伍生姜治心下悸,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治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方解)此于茯苓甘草汤加倍茯苓的用量,又加泽泻、白术,大大加强了逐饮利尿的作用,故治茯苓甘草汤证饮多呕剧而渴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饮的茯苓和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14克。
(方解)细辛、干姜温中逐饮,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饮咳而胸满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汤,更加逐饮止呕的半夏,故治苓甘五味姜辛汤证饮多而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更加逐水气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黄6克。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通便的大黄,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3克,多饮暖水。
汗出愈。
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