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1(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1(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青山是不会老的。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A.总结全文B.点明中心C.首尾呼应D.画龙点睛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小红: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其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伴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小刚: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C.小明:这句话主要描写了青山的苍翠,富有生命力。

3.中心意思确立后,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中心意思,必须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B.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C.《夏天里的成长》为了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勃勃。

D.《盼》紧扣“盼”字,具体写了“我”放学路上惊喜地发现下雨了,兴冲冲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对“盼”的心情感同身受。

4.王梅和李雷约好周六去红十四军纪念馆参观,早晨6点,他们到了农商行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再过30分钟,他们就能坐上302车了。

B.他们上了车,下一站就是海北新村。

C.红十四军纪念馆是302路车的终点站。

D.金九华街是他们去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必经站点。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A.参.天(cān)粼.粼(lín)肆虐..(sì nüè)铁锹.(qiū)B.盘踞.(jù)擎.(qín)着劲.(jìn)挺参.差(cēn)C.拄.(zhǔ)着拐杖.(zhàng)载.(zài)重宿.舍(sù)D.荡漾..(dàng yàng)淤.泥(yū)不禁.(jìn)星宿.(xiù)6.读句子,你认为与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当土地表层生长着绿色植物时,它是不可能变成沙漠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这就是土地沙漠化的过程。

①一方面是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干燥松散,成为细沙①它吹动着细沙移动,使沙漠不断扩大,淹没附近的土地和村庄①当地表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情况就不一样了①另一方面没有了树木和植物的阻挡,风就更肆无忌惮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二、填空题7.填空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8.补全成语。

________大悟________大意一丝________三、语言表达9.缩句。

1.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屋后的青山是他生命的归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1)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

①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小女孩被奶奶抱起来,搂在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植树还要爱树植树的好处可多啦。

树长大了,树叶不仅可以给人遮阴,可以使空气清新,还可以减弱噪音。

树干可以用来盖房子,做家具和造纸。

在街道、宅旁植树,还可以洁净空气和美化环境。

但是,植树还要爱树,才能保证种一棵活一棵。

刚种下去的小树苗特别需要水,如果很长时间不下雨,或者小树周围的土地非常干,那么每天都要浇水,一直浇到幼苗成活。

树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

人们常说,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这个道理。

新栽的小树根扎得不深,如果经常摇晃,新长出来的细根很容易折断,树根吸收不到水分,树就会枯死。

树怕剥皮,就是因为树皮里有许多输送营养的小管,如果把树皮剥了,树得不到养料就会死的。

树皮破了,细菌侵入树身,树也会得病。

另外,新栽的小树比较“娇气”,不能折断它的枝干,如果把主干弄断了,树就会生出许多侧枝。

这样的树既不好看,也不能成材。

11.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12.第三自然段讲了“一要”“三不要”请答一答。

“一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不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写出树木对人类的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语段阅读。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4.“淤泥”指()A.河流、沼泽沉积的泥沙B.水库、池塘沉积的泥土C.树下堆积的泥土15.“劲挺”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_____。

16.文中画“_____”的句子应读出()的语气。

A.疑惑不解B.惋惜C.赞叹17.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C1.“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所以选B答案。

2.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所以C答案错误。

3.A4.C5.C【详解】A铁锹(qiāo)B擎着(qíng)D不禁(jīn)6.D7.折扣三四知觉泣诉火荼痴醉【详解】不折不扣: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

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三不四: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查。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查到。

现多指未加注意。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点评】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8.恍然粗心不苟【详解】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这些词语有:恍然大悟、粗心大意、一丝不苟。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书写时注意错别字。

9.晋西北是地方。

青山是归宿。

【详解】10.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把矿产资源提供给人类。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

农民一有了土地,整个生命就被投给了土地。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他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11.六12.“一要”是特别需要水,每天都要浇水,一直浇到幼苗成活。

“三不要”不要经常摇晃,不要把树皮剥了或把树皮弄破了,不要折断它的枝干。

13.净化空气,提供原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温度,制造氧气,提供木材。

11.每一个自然段前面都会空两个格即两个字的位置。

不管这段话有几句话。

只要前面空两个格就是一个自然段,所以说看这篇文章几个自然段,就看有几个空两个格的段落就可以了。

12.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知道小树需要什么,注意什么,总结出来即可。

13.根据文章中第一段总结,或者根据自己知道的写出,意思对即可。

14.C15.旺盛16.C17.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正像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一样。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分析可知,“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中的淤泥”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用词作用的理解。

“劲挺”意思是:刚健挺拔;坚实挺直。

阅读文段,结合“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分析可知,“劲挺”一词的运用,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顽强。

16.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及“劲挺”一词分析可知,“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句话体现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之顽强,应读出赞叹的语气。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文段,结合“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分析可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这句话说明了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正像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