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揭题导入
(一)谈话导入: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二)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一)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采访地点:采访对象:性别:年龄: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二)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师小结: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结合学习提示,研究“奇迹”
(一)学习课前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
奇迹?
学习任务(二):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教师相机板书:奇迹
2、完成学习任务(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交流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
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
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学校?
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不过60-70平方米。
3700 亩林网相当于500万间教室。
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在老人的努力下,晋西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老人创造的奇迹具体表现在哪里?也就是说,晋西北现在的环境是怎样的?
(2)交流二: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
②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朗读,齐读。
(3)交流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①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预设: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体会树的勇敢与坚强;抓住“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
③朗读指导。
3、完成学习任务(二):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人民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
所以说老人开辟的绿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迹。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1)读懂大环境中的险恶。
①抓住关键句“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引导阅读: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地理环境,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怪物盘踞之地”等。
交流二:关注历史记载,如,“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②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
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老人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
7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的心酸故事呢?
(2)读懂小环境中的艰苦。
①抓住关键句“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引导阅读:院子所处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单调的生活。
交流二: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②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苦”。
③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突然离去,他没有被压倒,面对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仍一如既往地在艰苦条件下植树造林,因为他觉得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老人的行为为之敬佩。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一)从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二)今夕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禁鼻子一酸,不由得想到了——我不由得鼻子一酸……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同学们,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这里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老人转化成的另一种东西。
你觉得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精神。
所以我们说,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读作者感受的话。
教师板书:精神永存
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
“情到深处不自已”什么语言都表达不了作者的感受,
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几个字来结束。
一起读。
你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吗?
生:“青山不老”实际上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
福人类的精神。
他的这种精神将世代相传。
可以说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青山不老,这位老人的精神也将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永远不老。
五、作业: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环境险恶
奇迹精神永存
小环境:生活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