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大师(22位)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
证之书画,斯称至言。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所以一般学国画之人也都要学书法。
在中国画坛上,有很多的国画大师,他们的书法水平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象。
齐白石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
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
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张大千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其二哥张正兰,即是著名的画虎大师张善子。
他们的画室名“大风堂”。
张大千的一生,才华横溢,极富传奇,建树甚伟,贡献极巨,声名遐迩。
张大千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涛等大师神髓,被国内外艺坛称为“当代石涛”。
其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无所不工。
其工笔写意,俱臻妙境。
特善写荷花,独树一帜。
20年代,他与其兄张善子,被称为中国画坛的“蜀中二雄”。
30年代,他与北方大画家溥儒(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
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40年代,张大千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
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url]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
他的书法在年少时便受到家兄张文修的启蒙,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
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潘天寿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
浙江宁海县人。
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得力于卜文、猎碣、二爨及钟太博、颜鲁公、黄石斋、倪鸿宝诸家,真草隶篆,无施不可,豪迈朴茂,独树一帜。
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
诗则从二李入手,转力韩杜,亦受吴昌硕影响,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
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
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
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
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
70岁以后,画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
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
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
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
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四岁入塾,从父习画。
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
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人物。
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
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
造诣极深,善于传神。
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
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
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
李苦禅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号励公,山东高唐人。
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
1920年他拜齐白石为师,不久,齐白石看出22岁的他乃天纵英才,视他为知已,赞赏他道:“英也奇吾心,苦也过吾,英也无敌,将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他的同学林一尽眼见他的困苦,赠他“苦禅”二字。
“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他擅常之大写意画,他欣然接受,以苦禅为号,更孜孜习画。
李苦禅求学艺专,未及毕业,即崭露才华,29岁便成为杭州艺专教授。
解放后一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
艺术上,他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画方面发展出独到的特色。
他的画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
李苦禅常言:“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
”陆俨少陆俨少(1909—1993),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
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
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
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
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
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
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
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山水画争议》、《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娄师白娄师白,原名娄绍怀,斋号老安馆,1918年6月生,湖南浏阳县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1932年随齐白石习书、画、治印及诗词,为齐白石弟子,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
全面继承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
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采、生机勃勃之感。
娄师白长于写意花鸟画。
作品有《蓖麻丰收》、《鸭场》、《八哥百合》等。
《南国花木》等藏于中国美术馆。
出版有《娄师白画辑》、《画鸭》、《怎样治印》、《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绘画技法》等专集、专著。
刘海粟刘海粟(1896-1994) 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
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
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
1912年11月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
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
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刘海粟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
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刘文西刘文西(1933-)浙江省嵊县人。
刘文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术史上是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美术的杰出画家。
他一以贯之地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黄土高原农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以现实主义精神塑造陕北农民的艺术形象,表现战争年代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在陕北的英雄业绩,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称为“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坚定和执着,无论是“文革”前他初到陕西的日子,还是“文革”中那灾难的岁月,或是现代新潮派冲击中国美术的风云之时,他都不曾改变自己选定的艺术信仰。
就像他始终选择穿戴五六十年代的中山装、干部幅那样,假如他换上西装或披上袈裟,倒显得滑稽起来。
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本来是最具共性审美特色的画家,因为许多人改变或调整了艺术观念,他的持之以恒反而成为个性特征。
就像在那服饰千姿百态的人群中惟有他着中山装那样,他宁肯这样光荣地孤立着,也不随波逐流。
何海霞何海霞(1908-1999),中国画家。
满族。
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
1908年9月生于北京。
他自幼喜爱书画,后随韩公典学画。
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绘画真迹,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