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31道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题10分,依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6分)以及卷面情况(4分)赋分。
二、本大题共两道大题,6道小题,共17分。
(一)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问题的一项是()A. 市侩.( kuài) 烟销云散己所不欲,勿失于人B. 应.届( yìng) 毋庸置疑口慧而实不至C. 粗犷.(guǎng) 融会贯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D. 旌.旗(shēng) 叱诧风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字形都没有问题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
考生应结合字义和字形辨析。
A项,烟销云散——烟消云散;勿失于人——勿施于人。
B项,应(yīng)届;口慧而实不至——口惠而实不至。
D项,旌(jīng)旗;叱诧风云——叱咤风云;一张一驰——一张一弛。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 细菌的活动范围极广,无所不至....。
C.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
D. 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A项,“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与句中“生活”重复。
使用错误。
B项,“无所不至”,意思是说,如果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地位,那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后用以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本句用的是最后一个意思。
使用正确。
C项,“改头换面”,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
贬义,不合语境。
D项,“有口皆碑”,指所有人的嘴都是记载他功德的碑石,形容为人们普遍称颂。
用于犯罪事实不妥。
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有时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令人感慨的人生智慧。
B.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传授技能,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如果当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答案】A4.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
其言行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在《论语》里。
B. 关汉卿,元代戏曲家,被成为“曲圣”。
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散曲《一枝花·不伏老》等。
C. 林语堂,文学家,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代表作有散文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
D. 史铁生,当代作家。
其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集《答自己问》等。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考生应注意积累,每学一篇文言文,都应该把文中出现的有关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
C项,《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第一书,不是散文集。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C.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D.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
A项“于”,介词,从/介词,引出对象。
B项“而”,连词,表假设/连词,表顺承。
C项“因”,动词,继,接续,接着/介词,趁着。
D项“若”,都是副词,好像。
所以选D项。
(二)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7分)6. 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2)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3)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__________________,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滚绣球》)(5)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7)__________________,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答案】 (1). 无案牍之劳形 (2). 望其旗靡 (3). 曾益其所不能 (4).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苦 (5). 摄乎大国之间 (6). 能谤讥于市朝 (7).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牍”“旗靡”“曾”“摄”“谤讥”“侍卫”“懈”。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个选择、填空皆1分,共10分。
7. 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里,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形象常常与一些物件紧密相关。
如欧也妮的堂弟查理回赠给她的___________.(A.银首饰盒 B.银肖像项链 C.纯金梳妆匣),欧也妮无比珍视,因为这是她和查理爱情的见证;欧也妮婚后将珍藏好多年的首饰以及堂弟还给她的8000法郎的黄金全部熔掉,铸造了 _________ (A.黄金十字架B.黄金圣体匣 C.黄金基督圣像),捐赠给教区教堂,这是欧也妮的慷慨,也代表着她对爱情的死心;再如,佣人拿侬辛勤劳作了20年,收到葛朗台给的唯一一件礼物是___________(A.旧手表B.咖啡壶c.皮手套);临死前,葛朗台想奋力抓住教士的镀金的_________(A.圣水壶 B.十字架 C.基督圣像),结果这一次努力断送了他的老命,这些则都表现出了葛朗台的吝啬。
【答案】 (1). C (2). B (3). A (4). 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情况。
从题干来看,本题考查的是《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
作答本题需要学生熟读《欧也妮•葛朗台》,了解作品里面的相关情节。
如欧也妮无比珍视她的堂弟查理回赠给她的纯金梳妆匣,欧也妮婚后将珍藏好多年的首饰以及堂弟还给她的8000法郎的黄金全部熔掉,铸造了黄金圣体匣,捐赠给教区教堂等。
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里,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关注一些小物件,因为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形象常常与一些物件紧密相关。
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_________也。
”A. 好为人师B. 好学C. 好勇D. 好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言知识的背诵识记,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性记忆,能作答正确辨析选择,如本句中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9. 以下《论语》中没有体现“行胜于言”的一项是()A.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C.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D.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语》中相关句子的理解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以下《论语》中没有体现‘行胜于言’的一项”,A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不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
这里同时强调“言”与“行”,“言”“行”并重。
10. 补写出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和而不同。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踰)矩。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和”“欲”“逾”“矩”。
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从这则话语中概括一个成语出来,并解释意思。
【答案】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名言名句的理解能力。
本题句子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翻译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即“举一反三”,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