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九世纪德国绘画剖析

十九世纪德国绘画剖析


台岑祭坛画(又称《山中十字架》)
卡斯帕· 大卫· 弗里德里希
《两个望月的男人》(布上油画) 1819年前后
卡帕斯帕尔· 达维德· 弗里德里希
《Junotempel in Agrigent》
菲利普· 奥托· 龙格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
位著名艺术家是菲利普· 奥托· 龙格( Philipp Otto Runge ,1777~1810)。他 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艺 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 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 风的带动下,19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30年 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 一批优秀风景画家如卡尔· 古斯塔夫· 卡鲁 斯(Carl Gustav Carus,1789~1869), 约翰· 克里斯蒂安· 克劳森· 达尔(Johan Christian Claussen Dahl,1788~1857) ,卡尔· 布莱辛(Karl Blechen, 1798~1840)等人。 菲利普· 奥托· 龙格《The_Hulsenbeck_Children 》
恩斯特· 路德维希· 基尔希纳
《林间小路》(布上油画)
卡尔· 施密特· 罗特卢夫
《河滩小舟》(布上油画)
弗里德里希 前者以绘画大师卡帕斯帕
尔· 达维德· 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 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被 称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 景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 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的真 实写照与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 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1808年圣诞节 ,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 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其创作风格的 宣言书。作品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 责,并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 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争论,最后以弗 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门采尔《轧铁工厂》
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 冯· 门采尔 (Adolph Von Menzel,1815~1905)在绘画 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做出了接触贡献,既作版 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 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 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 中再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 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 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而深 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 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画家真实记录 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 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 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 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 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 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 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卡尔· 施皮茨韦格 《学院漫步》(布上油画)
一.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 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 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它就 存在着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 了一些信仰信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 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 的年轻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 利人称为“拿撒勒派”。
19世纪德国美术
弗里德里希 (德)《秋日石墓》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 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 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园,在政治、 经济、精神生活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 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 1840年,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 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 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 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 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菲利普· 奥托· 龙格
《大海上的彼得》
菲利普· 奥托· 龙格
《伟大的早晨》
拿撒勒派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
里德里希· 奥韦尔贝克(Friedrich Overbeck,1789~1869),彼得· 冯· 柯尔 内里乌斯(Petervon Cornelius, 1783~1867),威廉· 沙多夫(Wilhelm Schadow,1788~1862)等人。这派画家 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 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复古倾向, 十分尊崇古老的的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 他们虔诚的宗教情感,并寄托了他们的浪 漫主义理想。
门采尔
弗里德里希大帝二世
门采尔
《 Menzel Adolph Abreise Konig WilhelmI》
门采尔
《Balk on zimmer》
威廉· 莱布尔《教堂中的三个妇女》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 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 莱布尔(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 派美术教育。他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 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 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如 威廉· 特吕布纳(Wilhelm Trubner, 1851~1917),卡尔· 舒赫(Carl Schuch, 1846~1903),汉斯· 托马(Hans Thoma, 1838~1924)等人。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 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 农村度过。他的作品细致入微的描绘了农民, 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为《教堂中的 三个妇女》。弗里茨· 冯· 乌德(Fritz Von Uhde ,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 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 作品生动的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 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 这些青年画家热情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景、恬 静的农家生活以及周围真实生功德人物形象, 为现实主义画坛增添了光彩。
弗里德里希· 奥韦尔贝克《意大利和德意志》
弗里德里希· 奥韦尔贝克 《基督教徒Jairu的女儿》
弗里德里希· 奥韦尔贝克
《基义美术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 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 会现实生活,于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德 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19世纪50年代至19 世纪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 影响的艺术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