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形象设计行业的现状分析与探讨[摘要]形象设计主要包括了个人形象、群体形象(含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和以人为核心的外在景观。
本文涉及的形象设计特指个人形象设计,文中探讨分析了个人形象设计的行业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形象设计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探索个人形象是个人面向社会全方位表达自我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印象,个人形象设计是对于表达方式的探讨,依据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通过全面的分析、合理组织、规划和设计的恰当表达方式。
一、我国的形象设计行业发展分析“形象设计”(Image Design)一词,起源于1950年的美国,我国的个人形象设计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出现过不少从事形象设计工作的人员,但他们一般是由美容、美发、化妆、服装(饰品)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
尤其是美容美发和化妆行业,这些人员逐渐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一门到开始注重整体,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师还是有相当距离。
形象设计开始成为一个行业仅仅是近几年的时间。
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也正式成立,目前主要进行教育培训、国际认证等服务的沟通工作,虽然其服务内容还略显空泛,但也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将渐渐向规范化发展。
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内的上海戏剧学院、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高校也只有在艺术系里才会有相关的学科,但由于形象设计发展的时间短,还不完善,需要时间在市场需求下共同进步。
形象设计对大多数人来说,还需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形象意识。
社会大众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追求形象设计还没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针对大众符合大众需求的个人形象设计也较缺乏,个人形象设计并没有生活化。
与之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自身的形象包装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穿衣打扮,而是有了更高层面的审美追求。
随着对形象设计的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将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因此,形象设计师的出现充分顺应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
形象设计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形象设计行业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分析1.设计师缺乏综合能力,将设计过程简化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国内大多的形象设计从业人员并不具备整体策划的能力,往往是从自己专长的角度去理解和操作,过分地注重立竿见影的商业效果,将形象设计简单化为化化妆、换换衣服、拍张照片的模式。
设计师急于求成,消费者注重快速产生很好的效果,甚至自己对需要的形象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设计师又怎能在相识仅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为你设计出真正适合你生活需要的合理形象呢?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完成了形象设计也必然流于表面,设计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2.行业不规范误导大众对形象设计的理解近几年在我国的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形象设计机构,前身大多也都是那些美发厅、美容院、影楼等,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店面形象,大多改成某某形象造型、形象工作室之类的名字。
这种形象设计与化妆、发型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形象设计被人为地变成了美容美发机构、影楼的“代名词”,并没有行使其原本的功能,而成了一种为提升店面形象地宣传手段,这便是眼下大多数形象设计的真实情况的反映。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大众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大众对于形象设计的理解偏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
三、我国常见的个人形象设计研究体系分析目前我国的形象设计行业中虽然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开创了形象设计行业的规律系统,能对个人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一些化妆、色彩、搭配、交际礼仪等环节的方法与规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也为形象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但是整体还仅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尤其是许多综合素质并不高的从业人员会用那些形象设计师的系统规律生搬硬套,脱离了现实情况,那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随着人们对审美及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并没有得到科学认同的规律系统也将渐渐被淘汰。
例如,关于色彩与搭配,大多数人都带着一套规则:服装色彩与肤色、发色之间的关系规则。
例如,黑肤色的人不能穿红色,泛黄皮肤的人被告知不要穿黄色,银色头发的人不要穿银色等等,诸如此类,理由是因为那样会让原本的自然色加重,而带来负面效果。
尤其对与爱美的女性来讲,受着种种规则的束缚。
似乎违反了规则就犯了色彩搭配的大祭,无法回归到自然的选择。
对于人物个体的设计本身就是唯一的,但又要经历及其复杂的过程,若仅仅如此分类,不能针对差异化特征,也很难满足个体的需求。
即使设计的结果是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的,也会因为与人的需求不同而不为个人所接受。
对于个人形象设计,应该从整体的步骤上求得一致的研究方法,而不能对于特定的环节制定规律。
当我们在尝试了解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时会有很多的多变因素,另外形象设计专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的特点,决定了需要不断跟上时代步伐,做到知识的快速更新,而不是套老理论、定标准。
形象设计专业的特性导致了很多形象设计分支研究领域内容滞后问题。
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形象设计传达的是观念,是规律,是创造,而决不是被人们规范成的条条框框的理论,必须运用各种不同的变项,并且承认形象与个人感受、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形象设计中各个领域运用知识要相应增加行业当前信息,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握专业信息动态,更好的适应社会当前需要。
四、发展要求个人形象设计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逐步被公众所认同而接受。
这一切反映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正是人们的需求不断引导并促进形象设计的发展。
在个人形象设计表现出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需要不同的个人形象设计,这种多样性要求形象设计不是简单的研究其技巧,而需要系统的设计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不同的设计创作。
个人形象设计行业刚刚起步,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但行业也处于一个混沌状态,需要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执行方法,去解决社会的需要。
个人形象设计也将向生活化、实用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空间发展。
关于个人形象设计中的审美探讨[摘要]个人形象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重现美感经验。
设计除了捕捉美感,更注重设计实用与美感的相互关系。
了解审美对设计的影响,对设计很有帮助的和有意义的。
[关键词]个人形象设计审美审美标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即使是同一时代,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水平和审美心理等的差异,也使人们对审美标准有很大差别。
这也对以人为本的个人形象设计的审美取向造成了影响,在形象设计中对人的再创造本身不能不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不能不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因为它们自身必然映现出某种美学效果。
一、形象设计中要追求美的和谐统一个人形象设计是为人服务,人是设计的核心,因此与人相关的一切也成为设计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在形象设计中往往表现出得很宽泛,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符合人物个性的美学特质。
对于形象设计师来说必须要从整体把握人物个体,那么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首先,在设计活动展开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尤其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任何凭空超越自我的臆想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行我素的设计可以成为一种风格,但不是个人形象设计的目的,只有在适合自己、适应社会大众审美观及环境特点基础上创造出个人的个人形象,才能做到美的和谐三者真的统一。
二、个人需求创造美个人形象设计是针对人物个体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生活中人们会不断的产生新的追求,现实中的不圆满和心理上的匮乏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弥补、替代、完成,如今“美丽”行业的蓬勃快速发展也是人们需要的映衬。
对于设计来说,实际上需求和设计同样不可相对独立的,不可让它们之间存在一道屏障。
人所追求的美需要创造,是人的创造,是人的需要。
我们可以设想,这种“需要”本身就是设计师进行创造的导师;跟着也自然会继续努力创造许多事物来装点生活,使它臻于完美优雅。
基于这种需求性,我们也不难想象人对个人自身的形象需求是如何引导着美的再创造的。
形象设计中,需求为设计指引了方向。
设计师要通过需求来设计对象,因为应这些需求创造的美,对于设计对象本身而言才是创造了价值。
这样的设计会给人以生动、真实的感受。
同样,应该通过需求来驱动所需的审美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这样创造的美才不是千篇一律的。
对于个人形象设计要在尽量满足人物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
三、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对个人形象设计的影响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每个民族的社会结构、意识结构和文化结构同样呈着多元化发展,这种格局又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美的取向。
个人形象设计的审美取向也体现现代审美的多元化特点。
个人形象设计要适应时代审美标准的需要。
如同对知识追求的无止境,人们对美与精致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不同的时代亦有相应不同的审美需求。
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是多元的、繁复的,同一时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必然引发出多元的审美观;同地域的对美的看法总会表现出多样的民间风情和地域色彩。
形象设计也牵涉到十分复杂的文化表达机制和文化认同机制,雅与俗、美与丑、自然欲望与审美需要都在这种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中得到肯定或否弃。
即便是同一时代、同一历史条件、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域的审美观也会大异其趣。
这样一来,折射到具体的形象设计中,人们的需求针对性更强、更为个性、更为多元、更为纷杂。
设计师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审美眼光与个人偏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形象设计中更加注重令设计对象的满意实用与美感,不同于其他的设计带有设计师强烈的个人风格。
设计的变化必须顺应这种趋势,成为形象设计时代审美变化中的一部分。
四、审美意识的不稳定性与形象设计绝大多数人有自己的审美观,但是由于审美意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个人审美意识会暂时出现不稳定性。
在设计中即使面对同一设计对象也要即时灵活调整变动设计方案,如果按部就班,很可能导致设计的失败。
这种经常出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设计师与设计对象之间贫乏的交流,特别是其出现审美变更时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不足。
从而使所交付的设计成果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设计对象需要。
在设计中了解设计对象的近期动态,保持与其经常交流,并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这是对一个形象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
这样才能更好的判断和把握设计中的不稳定因素。
五、形象设计中审美的共同性一方面,设计中经常会遇见众口难调的问题,但是要充分把握审美方面的共同性,那么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尽管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