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出现的五大不良倾向

中学生出现的五大不良倾向

中学生出现的五大不良倾向1、问题一:青春期的叛逆讲述案例一: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初三了。

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

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

”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讲述案例二:某初二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晓得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类似这种例子不少,孩子承载不了我们的爱而自残,甚至对父母恩将仇报,杀害父母,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实在是令我们为人父母的心痛、心寒。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请家长自由发言。

)这个故事引发出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家长认真地思考。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怎么这么冷血,这么无情,这么不知好歹。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是有原因的: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具体表现。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春期孩子独立个性形成的正常现象,在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却束手无策。

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1.认真学习并真正掌握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正视孩子的青春期生理变化。

2.尽早了解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要对症下药。

3.应该学会平等地面对孩子,把他们当做大人看4.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比;5.学会用文字发泄自己的情绪;6、让孩子了解逆反的特征;7、学会倾听;8、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9、善于理解孩子;10、避免激励对抗。

亲子间能够相互信任、通畅交流,父母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孩子行为变化的心理原因,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去面对压力和困难。

当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的距离拉近了、面对父母时没有了压力,又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帮助指导,也就不再需要利用网吧来缓解压力、不再需要通过结交不良的朋友来满足情感的归属,自然会远离不良的环境.2、谈谈“早恋”的问题.2早恋是什么?:早恋是枚青苹果,谁摘了它,就只能品尝青果的酸涩,而品尝不到熟果的甜美。

早恋是一朵用青春和泪水浇灌的花朵,既不开花,也不结果;早恋就像装饰品,中看不中用;早恋就像刺,刺伤了别人,也刺伤了自己;早恋就像毒品,开始时很舒服,后来却困苦不堪;早恋就像香烟爱上打火机,没有结果,注定被伤害;早恋就像玫瑰,虽美丽动人,但是它的刺却能刺伤人……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这时候谈恋爱,势必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思念朋友、写情书、赴约会,因而也就不能专心志致地学习,不能有效地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以至坐失了立志和求知的大好时机。

男女生由恋爱会影响双方的学习,产生了痛苦的情绪,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过早恋爱往往还会引起变态心理。

整天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怕同学讥笑,怕家长发现,怕老师批评。

因而不得不使自己的行动诡秘起来,时刻防备别人拆了自己的信件,防备别人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这就必然导致精神紧张,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烦躁不安,心律过快,神经衰弱。

不但身心受到损失,还会形成脱离集体的心理倾向。

有的中学生已经恋爱了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感情是圣洁的,是年轻人纯真性格的体现。

在这个前提下,让中学生学会驾驭感情的本领,而不做感情的奴仆。

于是,中学生就会在理智的指引下找到摆脱爱恋之情的办法。

走出这朦胧的世界,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以后的路还长着哩!3、学生上网成瘾现象(1)、迷恋网络的归因:一拉,是网络老板太狡猾。

二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跟不上。

三陷,孩子本身对网吧的危害认识不清,抵抗力不强,于是就陷进去了。

(2)、家庭和学校是怎样把孩子推到网吧去的?网络是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家庭和学校的失误,把孩子拉到虚幻的世界去的?①、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的是鼓励、安慰和同病相怜。

②、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老师的唠叨,而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在网上聊天,也有话不投机的时候,那很好办,换一个人就是了③、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④、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网友关系最让孩子羡慕的是平等关系,而这种平等在孩子的现实中是难以找到的。

许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精神上立刻矮了半截,这绝不是快乐的体验。

⑤、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⑥、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代沟的缘故,孩子和家长本来就缺乏共同语言,家长和老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心思,动不动就批评,只管教训。

他们就会感到他们和家长老师是二个世界,无法沟通,⑦、在家庭、学校、身份已被“定格”,在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⑧、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在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⑨、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⑩、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⒒、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眼前的快乐。

以上我们研究学生为什么迷恋网络的各种情况,而且想了一些办法,但是,有的孩子绝不是单纯的一种原因,有的好几种因素,要切合学生实际来研究对策。

迷恋网路一般不是很快就能改掉的,我们临沂第四医院的网银戒除中心的办法能治好一些网瘾者,但是不能都治好。

2案例:张同学,男性,14岁,中学二年级。

这位同学出身于“书香门第”,母亲是一名中学优秀教师,从小对他进行严格的管教。

小张从小学到初中都是重点优秀学生。

他为人文静温和,在亲戚和学校老师心目中是一名老实听话的好孩子。

但是近两年来连续发生三件令人吃惊的事件。

第一件,在巴士车边,无故将一名女乘客的裙子剪坏,被警察局训话和拘捕教育数天,后被母亲保按释放。

第二件,时隔数日,自作主张用10元买进一辆来历不明的自行车,隔一周后又以同样价格出售给别人,再次被警局传讯训话。

再隔数月,跟着一名同班同学到居民家中偷窃,他担任“把风”。

被抓后追问他为什么行窃,小张不加思索地回答:“我知道偷窃是犯法的。

因为他是我朋友和同学,不去不好意思”,“反正我不想偷”。

这呈现“无知型”和“玩耍型”犯罪特点――缺乏深刻的动机和计划的犯罪行为,并不追求得到物质的满足。

在心理中心检查,张同学外表正常,智商中上水平,无精神病理症状;但发现心理发育不成熟,想法幼稚单纯,心理认识水平低下,无理想追求,无成熟自我意识。

这是“心理幼稚症”犯罪的典型例子。

经过心理辅导、检查、咨询、老师帮助、家人加强教育,一年后逐渐好转,不再出现类似行为,顺利考上初级学院。

第二种是“反社会性格缺陷”。

案例:小维,男生,中学四年级,17岁。

他幼小时活跃好动,上课不遵守纪律,在课堂里有时无故起身来回走动,尖声喊叫,教师多次教育批评无效,父母经常收到老师投诉电话。

进入初中后,更发展为动辄冲动打人,脾气粗暴急躁,不知道恐惧和危险,外号为“小霸王”。

最近连续发生多次意外事件:用小刀乱划乱舞,将女同学手指划破,鲜血如注。

第二天将另一位同学从高台上推下来,震惊全校。

在教室内打闹,将铁制书桌打翻,压伤别人,险出人命。

后来发现,小维从小无法无天,调皮捣蛋,屡犯错误。

令人不安的是,屡教不改,当面检讨,事后不改,屡教屡犯,我行我素,不能自控自己的行为。

父母为他其痛心哭泣,打过骂过,他在旁边若无其事。

幼小时曾看过心理医生,怀疑他有“多动症”。

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案例。

问题是,这名男生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其轻微违纪行为达不到犯罪的程度,无法司法惩戒。

现有学校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惩责手段,教师教育无效,辅导效果很差,成为教育领域一项棘手问题。

最后我要举出一个上海实例,这是个轻微犯罪的案例,当事人送“工读学校”管教,结果是个教育有效的成功例子。

案例:小英,女生,15岁,初三学生。

小英父母6岁前离婚,由父亲抚养。

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外出经商,让小英单独生活和求学。

因为从小缺乏管教和父母亲温暖,她生活随便,爱虚荣和打扮,经济挥霍,读书不用功。

中学一年级起,就偷窃同学钱财,乱交男友,发生性关系,还堕胎一次。

学校教育无效,生怕她再次犯罪,送“工读学校”学习和管教。

这是一所全寄宿制特殊学校。

学生一律留宿在学校中,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是普通学校的课程学习,另一半是轻微劳动或集体文娱体育活动。

小英在学校学习二年,表现好,提前出校,升入高中,以后考入普通大学,表现良好。

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尤其轻微犯罪,犯罪早期应该及时处理,控制,采取特殊措施,切断犯罪源,才能有效制止再犯罪。

犯罪是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其责不在于家长和学校,关键在于正确处理。

五、、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一、做人的榜样1、尊老爱幼2、积极处事3、诚实守信4、勇于承担责任二、读书学习的榜样1、创造学生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身教远大于言教嘛。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

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

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所以,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吧。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

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

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2、喜欢读书看报,善于和学生交流共同的话题案例:张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

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

孩子连夜出走..案例:英国女人的故事,聪敏的女人,自已读书,影响两个男人,让他们改变世界!3、做尊师重教的榜样●但从教育好孩子的角度出发千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否则不但破坏了老师的威信,以致教师今后很难开展对你孩子甚至对其他孩子的教育工作,而且也使孩子陷入了两难境地,使孩子心目中的两类权威发生激烈冲突,让孩子觉得不知道听谁的好了,长期下去容易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在家长面前表现一个样,在老师面前一个样的双重人格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老师“管”孩子的初衷绝不是与孩子为敌●“管”比“不管”绝对强!●哪有不犯错的人,哪有不受批评的人?出现老师教错了或老师管“多”了的现象是难免宣布家长会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