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SOP文件(1)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SOP文件(1)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JYCZXJXXX版本:生效日期:共6页1.目的规范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的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质量。

2.授权操作人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原理3.1细菌内毒素动态检测原理:细菌内毒素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C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细菌内毒素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

利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3.2真菌(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原理:真菌(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G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

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真菌(1-3)-β-D葡聚糖进行定量分析。

4.工作条件环境温度: 10℃~30℃;相对湿度: ≤80%;大气压力: 76 kPa~106 kPa;电源电压: AC220V+22V, 50Hz+1Hz;光照度: 应避免强光直射。

5.操作程序5.1开启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及试管恒温仪电源,预热10-30min。

5.2仪器设置:5.2.1打开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软件;5.2.2选择检验员,输入密码并登陆系统;5.2.3点击“导入曲线”按钮进行标准曲线导入;5.2.4点击“添加”按钮,录入病人基本信息、样本种类和检测项目,选择试剂相应标准曲线并点击“保存”。

5.3样本制备:5.3.1血浆样本:无菌操作,用无热原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采集静脉血2-4ml,轻轻颠倒几次混匀,3000转/分,离心5分钟,上清即为PRP血浆。

5.3.1质控品样本:无菌操作,取0.2ml质控品溶解液加入到质控品冻干粉剂中,漩涡震荡混匀5分钟,即为待测质控品。

5.4血浆样本前处理:5.4.1取制备好的临床样本0.1ml,加入无热原试管中,并做相应标记。

5.4.2加入处理液A 0.1ml,漩涡震荡5秒混匀后,37℃恒温5分钟;取出后冰浴10秒钟。

5.4.3再分别加入处理液B 0.1ml,切勿振荡混合,37℃恒温10分钟;取出后冰浴10秒钟。

5.4.4再分别加入处理液A 0.2ml,漩涡振荡混合30秒,直至沉淀完全溶解。

5.4.5再分别加入处理液C 0.5ml,漩涡振荡混合10秒,即为待测样本。

5.5样本检测:5.5.1细菌内毒素动态检测:5.5.1.1直接取待测标准样本0.2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溶解后轻轻摇匀;5.5.1.2全部转移至无热原检测试管中(不要产生气泡),然后插入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模块的响应孔位中进行动态检测;5.5.1.3反应结束后,系统自动校准并保存实验结果。

5.5.2真菌(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5.5.2.1直接取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0.1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5.5.2.2然后取待测标准样本0.2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轻轻抽打直至溶解完全;5.5.2.3全部转移至无热原检测试管中(不要产生气泡),然后插入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模块的响应孔位中进行动态检测;5.5.2.4反应结束后,系统自动校准并保存实验结果。

6.质量控制6.1质控方法6.1.1新批号试剂盒质控:每批新试剂盒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试剂的可靠性。

试剂批号和结果必须记录并保存。

6.1.2试剂盒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时质控:试剂盒因储存不当影响产品质量,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试剂的可靠性。

6.1.3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维修、更换配件、更新软件后质控:设备因维修后需要验证设备的质量,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设备的可靠性。

6.2质控品:细菌内毒素工作质控品和真菌(1-3)-β-D葡聚糖工作质控品6.3质控步骤:细菌内毒素质控品和真菌(1-3)-β-D葡聚糖质控步骤同“5.操作步骤”,参考质控品测定值及质控范围,观察质控是否失控。

6.4 失控原因分析和处理6.4.1如果失控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初步分析与处理:1)错误使用质控品;2)没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操作;3)试剂盒超出有效期;4检测系统严重误差。

6.4.2无上述因素失控应进一步分析与处理:1)重覆实验以确认误差结果;2)确认温浴仪功能正常;3)确认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并妥尚保存(注:试剂盒2-8ºC 储存;处理液未使用完必须用封口膜封闭并置于2-8ºC 储存);4)确认操作中无任何污染。

6.4.3 如误差无法解决,应联系厂家k的技术支持人员。

7.维护与保养7.1常规清洁用湿毛巾擦拭仪器外壳和上盖,再用完全干燥的毛巾擦拭干净。

7.2检测孔的清洁检测孔内若有灰尘,用湿润的可吸收性材料(如纱布),伸入到孔里面将孔中灰尘擦拭干净,然后让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若检测孔沾有水或被试剂污染,需要用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如棉签),伸入到孔里面将液体吸取干净,并用可吸收性材料擦拭干净。

7.3若仪器的检测孔不能使用,请做好标记,并通知经销售商或与我公司联系。

7.4保险丝更换如果发现仪器不能正常开机,请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

检查方法:拔掉电源线,在电源的输入口内,用螺批或相似工具将保险丝拿出,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如熔断则用相同型号的F5AL250V保险丝更换。

如果没有损坏,就需要检查机器内部,此步骤需要本仪器专业维修人员操作。

7.5温度校准仪器使用的是高精度温度控制器,在出厂的时候已经校准,出厂后一般不需校准,如因特殊需要校准,须有仪器专业维修人员操作。

8.校正8.1年度校正: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为复杂精密仪器,其校准工作一年一次需由厂家专业工程师进行校正。

8.2严重误差、故障、搬迁校正: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为复杂精密仪器当出现严重误差、故障、搬迁应由厂家专业工程师进行校正。

8.3校正后验证:校正后的测定系统,微生物室负责人对各项指标核实验证,达标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并做好相关登记。

9.应急处理9.1检测过程中,出现插入检测管无反应的情况,应关闭系统及切断电源半小时后,再重新进行检测。

9.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出现故障无法解决时,应及时报告负责人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处理。

10.注意事项10.1仪器预热与信息采集在进行试验之前,需要将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及试管恒温仪预热30分钟,并点击“参数设置”,观察仪器工作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待工作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点击采集,使仪器处于采集状态,然后再在进行实验。

10.2样本采集、制备、运输、保存:10.2.1检测样本:血浆10.2.2采集要求:血液样本采集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专用的无热原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采集静脉血,采集后应立即轻轻颠倒几次混匀,使血液充分抗凝。

10.2.3制备要求:采集的新鲜抗凝血标本应该立即离心分离血浆,最好使用4℃离心机,以保证血浆标本新鲜,离心后的血浆标本应垂直放置,避免震荡,防止溶血,以免影响检测效果。

10.2.4运输要求:采集分离的血浆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切勿震荡,防止溶血,影响检测效果。

10.2.5样本保存:如果新鲜采集的血浆标本不能在2小时内及时检测,应将血浆标本转移至无热原试管中,用封口膜封口,垂直放置于洁净的-20℃冰箱(避免与其他微生物菌种一起存放)保存,一个月内使用。

10.2.6特殊标本处理:对于溶血、黄疸、脂血标本,会影响检测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不建议临床使用此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如果必须要检测分析,可以将次类标本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进行10倍后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仅供参考。

10.3样本前处理及使用过程:10.3.1尽量使用同一只移液器进行实验操作,保证血浆标本、处理液的用量吸取准确。

10.3.2尽量保证标本恒温处理的时间准确,同时,试管加热过程中尽量用封口膜封口,试管加热处理后尽量使用冰水混合物进行降温处理。

10.3.3所有处理液必须恢复到室温才能进行试验,否则影响试验结果。

10.3.4加处理液A、处理液C后应用漩涡震荡混匀仪震荡混合30秒,保证样本混合均匀。

10.3.5加处理液B,切勿震荡混合,以免影响干扰物去除效果。

10.3.6内毒素、葡聚糖处理液切忌混合使用,以免影响非特异干扰物去除效果。

10.3.7反应主剂溶解后切勿震荡混匀,以免影响检测效果,反应主剂转移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影响透光度检测效果。

反应主剂溶解后应在10分钟内完成上机检测,否则影响检测效果。

10.3.7检测试管应用时,不得触碰其底部,应用手指抓取其上1/3处,另外,检测试管应一次性插到相应孔位的底端,插入后不得随意触碰。

10.3.8实验人员应尽量使用无滑石粉橡胶手套,以防污染,造成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1]细菌测定系统说明书[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