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室工作守则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 1 -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
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再外用消毒药水,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1.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2.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3.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4.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5.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6.实验工作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尤其要严禁儿童进入。
7.工作人员在处理传染性物质或动物之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洗手。
8.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均应立即报告实验室监督员或实验室主任,并做好书面记录及采取相应措施。
结核杆菌的培养及标本涂片务必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9.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结核杆菌培养、感染性组织等。
10.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前,应在专用的更衣室(或缓冲间)穿着背开式工作服或其它防护服。
工作完毕后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
11.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
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12.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
可配备应急药品。
临床微生物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1.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6.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检验科的管理要求.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防止逃逸或造成人与实验室动物的交叉感染;实验后的动物必须焚化进行无害化处理。
细菌室操作1.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操作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
3.从事细菌专业技术人员,应了解医院监测知识,掌握其检测方法,定期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细菌分布,耐药变迁,并将其结果反馈临床。
4.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知识。
5.细菌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新进展。
6.定期或随时与临床联系,主动参与病例讨论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7.每天发出的微生物报告应认真复审,分析报告、评价报告。
8.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9.当工作环境被细菌污染,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措施。
10.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消毒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采取特殊措施。
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1总则: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2临床标本的采集:2.1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及时送检。
2.2尿液(中段尿):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3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璃管中,及时送检。
2.4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2.5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6血液:2.6.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当然在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6.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
2.6.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2.6.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2.7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严格无菌抽取后, 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8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
2.9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保存送检, 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10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3临床标本的保存: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得保存。
标本拒收标准1.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操作:若送检标本不是运送培养基送检则为不合格标本。
2.找抗酸杆菌:穿刺液标本如发现严重凝固则拒收。
3.脑脊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4.中段尿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5.下呼吸道标本培养:挑取痰标本直接涂片镜检,WBC<10/LP,上皮细胞>25/LP 不适合做细菌培养。
6.脓液及创伤分泌物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7.穿刺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8.各类培养标本原则上都要求无菌采集并及时送检、及时接种、及时培养,不能保存。
除非特殊情况可置于冰箱保存,对分离怕冷的细菌时,应注意标本的保暖。
无菌间规章制度1.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在无菌室内必须戴帽子、口罩,进行无菌操作。
3.每天早上8:00—8:30用紫外线消毒,每月检查一次紫外灯的无菌效果。
4.无菌室内各种废弃物品必须煮沸消毒。
5.实验完毕后,用含氯制剂1000mg/L消毒桌面、地面。
温度失控处理措施1.每天上班记录培养箱、冰箱的温度于温度记录本上,如发现普通培养箱的温度超过37℃(不包括37℃)或低于34℃(不包括34℃);冷藏冰箱的温度超过8℃(不包括8℃)或低于2℃(不包括2℃),应立即追溯其失控的时间和原因。
1.1如失控的原因可以马上纠正(如冰箱断电、冰箱门未关好、温控调节器未正确控制、冰箱严重结霜、温度计损坏等),则由本室人员马上纠正并填写失控报告。
1.2如冰箱、培养箱本身出现机械故障,本室人员应马上通知维修部或维修商,同时根据排除故障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其中的物品质量造成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把里面的物品转移到能满足需要条件的环境中),并填写失控报告单。
2.培养箱中的培养物应全部拿到工作台,检查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2.1. 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良好,则按常规程序进行检验。
2.2.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受抑制,则取标本重新接种,如标本确实无法再次接种,则应与临床医生联系、解释并请医生重新采集标本送检。
2.3.如有细菌生长,则应补做药敏试验。
3.故障处理过程中应及时贴上红色标识,并在温度记录本上用红笔记录失控的温度度数,故障处理后应利用培养箱、冰箱的温度调节器,把温度调回到规定范围的中值,并把专业人员的检查的结果记录在仪器档案袋中。
当温度再次是失控时,再次记录温度的读数,并且上报负责人。
超净工作台1.目的:规范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工作,确保仪器正常运作。
2. 适用范围:本实验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中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管理。
3. 检验人员职责:负责此仪器操作和维护管理4. 操作及维护规程4.1 操作规程4.1.1使用工作台时,应提前50分钟开机,同时开启紫外杀菌灯,处理操作区内表面积累的微生物,30分钟后关闭杀菌灯(此时日光灯即开启),启动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