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莱堡学派的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弗莱堡学派的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弗莱堡学派的简介及其主要思想弗莱堡学派是一个严格的学术集团,其成员都是其领袖欧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的同事和学生,有密切的私人关系。

他们都以欧肯的学说为基础,围绕着经济秩序这个中心,用欧肯开创的“显著特征提炼抽象法”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其成果互为补充,并为欧肯的学说提供例证。

广义上,还有一些独立从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他们与弗莱堡大学没有学术联系,也不曾参加弗莱堡学派的学术活动。

但是,他们得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弗莱堡学派相似,所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弗莱堡学派的成员。

在这些人中,最主要的一位是艾哈德。

他领导了德国“二战”后的经济体制该改革和经济重建,是弗莱堡学派的理论的最主要的实践者。

此学派反对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实行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主张国家采取措施,实行自由竞争和价格自动恢复均衡的机制,政府的职能限于为企业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

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生产效率、自由和人类文明生活的理想体制。

因其反对国家干预或过多干预经济,一般被视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右派”。

一、产生背景:(1)20世纪30年代,旧经济自由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遭到危机和挑战,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风靡西方,在此背景下,经济自由主义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家干预纳入其经济自由主义体系,弗赖堡学派应运而生。

1934年,欧肯出版了《资本理论研究》。

在该书中欧肯形成了他的“经济秩序的纯粹形态”学说和理论分析为中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同时初步阐述了经济秩序和经济过程的关系。

这为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在同一时期,伯姆等法学家纷纷加入弗莱堡大学,欧肯也培养出一批接受他思想的学生。

于是,弗莱堡学派形成的条件也成熟了。

(2)弗莱堡学派以合法的方式,打着为纳粹政策出谋划策的旗号,暗中筹划反纳粹的的经济政策。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政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这些暗中制定的经济纲领对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莱堡学派同纳粹的斗争,标志着他们在学术与政治上的成熟。

二、主要代表人物(1)瓦尔特·欧根:(1891-——1950年3月25日病逝于伦敦)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市场经济”思想的缔造者。

欧根最大的成就是设想了西德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大纲,使西德经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欧根一生主要著作: 1. 《德国货币问题批判的研究》(1923) 2.《资本理论的研究》(1934) 3. 《国民经济学,何处去?》(1938) 4. 《国民经济学基础》(1940)5.《经济政策原理》生平:1891年生于德国耶拿,父亲R.欧根(1864~1926)是著名哲学家。

1925年,任蒂宾根大学教授,1927年后一直任弗赖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欧根曾任联邦德国政府经济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48年他创办了《奥尔多,经济与社会秩序年鉴》,1950年欧根应伦敦大学之聘,赴英讲学,当年3月25日病逝于伦敦。

(2)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菲尔特,他从1949年到1963年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劳动部长,从1963年到1966年任联邦总理。

1977年5月5日逝世于德国波恩,德国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市场经济之父”。

1944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战争财政和债务巩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假设德国战败并考虑战后经济重建的问题。

当时的纳粹反抗者卡尔·弗里德里希·歌德勒被这篇文章深深打动。

三、基本特征弗莱堡学派的三个基本特征:1、这个学派的成员是以瓦尔特·欧肯和弗兰茨·伯姆为首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

2、这个学派的研究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制度问题,即他们所说的秩序问题。

而这个秩序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涉及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领域。

3、这个学派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

而这些政策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秩序。

简而言之,就是依靠法治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并保障完全竞争。

四、主要思想(1)市场经济理论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

(2)“第三条道路”弗莱堡学派试图超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调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的政策主张:颁布“防止限制竞争法”,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制,稳定物价水平,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工人非无产阶级化,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等。

五、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一)、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弗莱堡学派认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地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模式。

弗莱堡学派认为应该在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和严格的政府管制之间寻找一条理想和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它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份所构成的。

在微观上,应广泛发挥市场机制的效能,在宏观上,则要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以防止社会动荡和混乱。

因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在国家保护和维持的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机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1.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2.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3.政府适当干预,维持经济秩序;4.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三).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弗莱堡学派认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筹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三种:第一,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第二,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筹集资金;第三,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弗莱堡学派认为,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后面两种都是不可取的,理想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自由资本市场筹资。

在自由资本市场上筹资主要采用银行信贷融资和发行有价证券融资两种方式,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银行信贷是较为有利的融资方式。

他们认为,证券融资主要有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二种形式,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发行人民股票是最优的筹资形式。

(四).货币供应的原则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

他们认为,稳定货币主要是指稳定币值,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能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因此稳定币值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

保证币值稳定实际也就是保证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相一致。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五).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弗莱堡学派认为,要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该科学地对货币供应区分层次。

他们把货币供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M1=现金+国内银行机构的活期存款;M2=M1+四年以下国内银行机构的定期存款;M3=M2+提前三个月通知可提取的国内储蓄银行的存款。

他们把M1和M2称狭义货币,把M3称作广义货币,认为M1和M2这两个层次的货币在短期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强烈的波动之中,而这种波动是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因此,M1和M2不宜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指标。

相比之下,由于广义货币M3在短期内比M1、M2更具有稳定性,覆盖面也广,又与整体经济活动联系密切,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采用M3作为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

(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货币供应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使货币供应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确定恰当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应该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也应当按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为主要依据来确定,而不是按已实现的或当年可能的经济增长率来确定。

潜在社会生产能力是指应该生产出多少,是人们在规范经济学范畴下所作的最优选择,所以,当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必须与该年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相同步,才能保证该年度的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同时,由于资源的稳定性,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它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小,因此,根据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能够保持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限定因素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因素是中央银行为了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所必需的。

他们认为,由于德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德国马克又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储备货币,所以国际经济形势和汇率的波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可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波动,所以精确地、机械地按潜在生产能力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难以抵御和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中央银行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特定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可以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加上一个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

但是中央银行所加入的通货膨胀(紧缩)率必须限定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即具有可承受性。

这种可承受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特点,一是水平低,一般在5%以下;二是时间短,一般在2—3年之内。

这种人为加入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因素在中期内就能被经济吸收和消化掉,不致于引起长期物价上涨。

为了克服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期略高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又略低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目的旨在同时兼顾保证币值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七).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所谓“区间论”,是指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受技术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所限,货币供应增长率本身就不是一个精确的值。

为了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也为了减轻确定货币供应量中的技术性困难,划定1-3%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是必要的和合适的。

从1979年开始,中央银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货币增长率的区间指标。

(八).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中介指标1.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作为保卫货币的职能机关,必须把稳定货币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从根本上说,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货币稳定。

因为自由价格的形成和有效的竞争、企业家的正常活动和经济人道主义的实施,都是以货币的稳定为基本条件的。

如果货币不稳,例如出现通货膨胀,就会使币值下跌,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干扰了市场信号,妨碍自由价格的形成和有效竞争;因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破坏了企业家经营活动的良好环境;因降低了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引起劳资双方的各种摩擦,动摇了原有的社会伙伴关系;因减少了人们的实际收益,使人们对货币的价值失去信心,造成储蓄下降,危及资金的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