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C) A.减少机构和部门的数量 B.裁减人员的数量C.政府职能的转变 D.行政效率的提高2.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实行( B )A.职务分类制B.职位分类制C.品位分类制D.职级分类制3.公务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D )A.不玩忽职守、始误工作B.不贪污、行贿C.不违反社会公德D.不得参加非法组织4.下面( D )不是国家机构。
A.法院B.检察院C.政府D.全国总工会5.公务员录用的职务范围不包括(D ) A.科员B.副主任科员C.办事员D.调研员(二)多项选择题1.国务院机构组成有( ACD )A.直属机构B.派出机构C.办事机构D.议事协调2.公务员录用的前提是(ABCD)A.工作需要B.职位空缺C.编制未满D.根据空编的资格条件3.公务员严格遵守的纪律,按其性质可分为(ABC )A.政治纪律B.工作纪律C.廉政纪律D.社会公德4.政府部门内部机构权责关系可表示为(CD)A.业务关系B.协作关系C.指导关系D.领导关系5.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有(ABD)A.品德、廉政B.能力C.工作态度D.工作实绩二、概念题1、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的行政行为主体、主要是领导者,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行使国家公共行政权力2、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政府为完成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对特定的行为主体提出的特定行政规范或意向3、行政引导:行政引导是指政府通过改变国家政策来对社会行为主体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朝着有利于国家目标实现的方向改变4、行政规划:行政规划是政府对未来较长一个历史时期的行政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就其他行政事项所做出的预测性总体构想5、行政计划:行政计划又称行政设计,是行政机关依据职权范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预先拟定的自身的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和方法,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根据三、简答题1、法约尔管理14原则A、专业分工(Specialization/D ivision of Labor):各司 其职,熟练。
B、权责对等(A uthority with C 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三级 授权(依标准执行80%、依职权判行15%、依政策/目标决定5%)C、遵守纪律(D iscipline):不论约定俗成,是共同决议。
D、统一指挥(Unity of C ommand):减少延宕及误传。
E、统一方向(Unity of D irection):避免各自为政,力量分散。
F、牺牲小我(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to General Interest): 先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之最大利益。
G、报酬对等(Remuneration of Staff):公平合理,信赏必罚。
H、分权管理(D ecentralization):中央与地方均权,将决策权与执行权予 分开。
I、交流网络(Scalar/Line of A uthority):直 接协 商,且形成网络。
J、常态管理(Order):纳入日常管理(On going Management)。
K、三公一合(Equity):公平(协议遵行)、公正(没有特权、例外)、公开( 过程透明、交流管理畅通)、合理(理念交集,大家同意) 。
L、稳定维持(Stability of Tenure):有赖P D C(合理化改善)与S DCA(标准化维持)的交互循环。
M、自动自发(Initiative):需激发员工内在的原动力。
N、团队合作(Esprit de C orps):利害与共,同舟共济。
2、马克斯.韦伯认为的组织的基础a.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世袭而来,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明确而特殊尊重,如英国、日本的皇室;超人权力(C harisma A uthority ):个人奋斗而来,来自领导者的意志和强制性权威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选举而来,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这种权力构成了官僚组织的基础3、传统管理时期行政学的特点A.侧重行政组织、制度和程序的研究,忽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B. 注重组织的静态研究,忽视动态研究;C. 注重效率的提高,忽视人的尊严和行为的研究;4、行为科学时期行政学的特点A.侧重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的作用,忽视外界环境对人员的影响B. 注重个别具体的事实研究,忽视整体和系统视角研究;C.把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行政学,重视人心理和行为的研究5、雷格斯生态模式融合型(Fused Mode):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Prismatic Mode):过渡行政模式;衍射型(D iffracted Mode):工业型三类,各国应结合国情选择四、论述题1、论述新行政管理学的理论观点A、主张社会正义(socialjusti~e)和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新行政管理学认为,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注重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以至于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行为的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新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点以及与传统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差别。
因此,他们认为,“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
应责成他们承担起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B、主张研究社会实际问题新行政管理学认为,行政管理学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与社会环境相关、与公众相关、与政策相关、与政府及其官员相关的问题上来,而不应当仅仅关注那些与学术相关、与理论相关、与思辨相关、与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
C、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的科层官僚组织结构已经造就了一种超稳定的能力,政府因此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和同情心,正在远离社会公众,这就需要寻求不断的灵活性,使变革成为经常的组织形式。
与此同时,通过重新定义分配过程、整合过程、边际交换过程和社会情感过程构建新型的公共组织,进而实现社会公平。
D、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新行政管理学认为,“公共”之于政府的重要性意义正在淡化,而公共性质——公共目的、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行为等,正是政府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与以产权私有为基础的企业管理(private management)的根本性区别。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政府管理的公共性质。
公共的实质意义就在于代表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与此相一致,政府必须坚持公共目的(public put pose),承担公共义务或公共责任(public accountability)。
E、主张“民主行政”(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新行政管理学认为,民主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
为此,应当以公众意愿、公众利益为导向,发展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政府组织和公共政策,强调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的职能地位,强调公众参与,强调政府信息和公共政策的公开性。
公共政策分析自1960年问世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政策分析内容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提拔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
2、研究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和意义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这一目的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大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为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其它各项事业服务,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行政管理科学化,就是按照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对行政管理活动和国家行政机关自身建设中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程序要实施有效管理,必须按照开放的、系统的观点,建立起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有机统一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系。
这是社会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的紧迫需要。
行政管理法制化,就是运用法律规范和其它具有法律性质的各种行政规则来进行行政管理,实现“依法行政”,为此,首先,就要完备行政法规,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法体系。
在现代,具有完备的、发达的行政法规、已成为保证有效的、经济的、公正的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各国行政管理走向法制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行政管理现代化,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从系统的角度看,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是指在思想观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方法手段以及使用的办公工具等方面都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
一般情况下,要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政府管理过计划,一切规章、制度在公共领域都应与国际接轨,没有行政管理国际化,就谈不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其次是观念、人员素质、办公手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