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楠溪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分析_裴雪姣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楠溪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分析_裴雪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21-26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楠溪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分析裴雪姣1,宋迎昌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北京102488; 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摘要:对开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科学测评是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0年楠溪江中上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表明,楠溪江中上游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高于需求,总生态承载力供需比为1.3ʒ1,草地和水域用地生态承载力出现赤字,旅游人均生态足迹是本底人均生态足迹的1.22倍。

流域生态承载力总体可以支持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但在开发中既需要加大对生态资源的持续性保护和输入,又需要重视对流量式旅游的监管和限制。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盈余;楠溪江流域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831(2014)01-0021-06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nxi River Basin Based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PEI Xue-jiao 1,SONG Ying-chang 2(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rionmental Studies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China ; 2.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ecotourism therein.Analysis and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Nanxi River Basin in 2010.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ly was higher than the de-mand ,being at a ratio of 1.3ʒ1;however ,deficits still appeared 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fractions of grasslands and water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traveler was 1.22times as high as the local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On the whol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is basin is enough to support benign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Nevertheless ,it is essential not only to strengthen continuous conservation and input of its ecological resources ,but also to pay high at-tention to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flow-based tourism.Key words :eco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surplus ;Nanxi River Basin收稿日期:2013-05-2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10300)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资本,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可持续的维系决定着其旅游业发展的持久性[1]。

任何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阈值,一旦其所承受的负荷超过该阈值,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风险,该区域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议程曾提出“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必须是准确评估地球负载能力和对人类活动的恢复能力”[2]。

生态承载力反映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能力的测评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已在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众多领域被广泛采用[3-4]。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最早由加拿大学者WACKERNAGEL 等[5-6]于1992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分析区域生态承载力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

楠溪江是浙江省的重要水系之一,贯穿于温州市永嘉县整个县域,是永嘉县及邻近县的重要水源,楠溪江中上游流域包含了楠溪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当地历届政府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并未对楠溪江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开发,使其至今仍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状态,被众多文人雅士喻为钟灵毓秀的“桃花源”。

而随着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以及沿江一带工业经济的发展,楠溪江已逐渐成为休闲度假、游览观光以及解读历史、体味先民生活的胜地[7]。

楠溪江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突显,当地政府对此相当重视。

但目前关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定量分析的报道[8-9]尚鲜见。

该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楠溪江中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供给进行分·2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30卷析,以期为该区域生态旅游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1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楠溪江位于瓯江下游,是瓯江流域第2大支流,纵横浙江省永嘉县。

楠溪江干流发源于括苍山脉北支大青岗南坡,罗岭西侧,源头海拔1192m,流经永嘉县37个乡镇706个行政村,在瓯北镇清水埠注入瓯江。

楠溪江流域主体在永嘉县境內,流域面积2436km2,流域基本地貌类型以剥蚀中低山为主,属浙南中山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楠溪江水环境被划分为饮用水源区、自然保护区和多功能区3大类功能区①。

截至2011年,楠溪江中上游(沙头镇以上)全部水质指标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特别是源头至上游区可达Ⅰ类水质标准②。

楠溪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5.35%,高于永嘉县及浙江省平均水平③。

通过2012年8至9月的调研,选取楠溪江中上游(沙头镇以上)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

该区域包括永嘉县31个乡镇和2个林场,其不但是永嘉县绝大部分乡镇和邻境乐清市部分乡镇的主要民用水源地,而且拥有楠溪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楠溪江开发与保护的重点区域④。

1.2计算方法1.2.1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指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能够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一般将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6种类型[1,6-7]。

本底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Ftot =NˑFav=Nˑrjˑ∑a i=Nˑrjˑ∑(c i/p i)。

(1)式(1)中,F tot为总生态足迹,hm2;N为人口数;F av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1;r j为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a i为第i种商品折算的人均生物生产面积,hm2·人-1;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c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人均消费量,t·人-1或hm2·人-1;p 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kg·hm-2或GJ·hm-2。

得益于优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楠溪江已吸引了一定规模的游客量。

故该研究除进行本底生态足迹计算分析以外,还对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

旅游生态足迹指旅游者生存与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其通过与区域本底生态足迹的“叠加”效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该研究仅对楠溪江景区内的旅游交通、住宿和餐饮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汇总为旅游综合生态足迹。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公式[1,10]为Ftransport=∑(S iˑRi)+∑Q jˑD jˑC j/W()。

(2)式(2)中,F transport为旅游交通生态足迹,hm2;S 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面积,hm2;R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游客使用率,%;Q 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的游客数;D 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的游客平均旅行距离,km;Cj为第j种交通工具的人均单位距离能源消耗量,t;W为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109J·hm-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公式[11-12]为Faccommo=∑(Q i'ˑS i')+∑365ˑQ i'ˑK iˑC i'/W()。

(3)式(3)中,F accommo为旅游住宿生态足迹,hm2;Q i'为第i种住宿设施拥有的床位数;S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建成地面积,hm2;K i为选择第i种住宿设施的年平均客房出租率,%;C 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能源消耗量,t;W为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109J·hm-2。

①永嘉县人民政府.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实施方案(2008—2010年),2009.②永嘉县环境监测站.永嘉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年),2011.③浙江省建设厅.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50年),2009.④永嘉县林业局.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森林生态景观建设规划(2009—2020年),2010.⑤浙江省建设厅.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50年),2009.由于缺乏客源和宾馆的详细数据,在具体计算时,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忽略了游客常驻地到目的地的能源消耗,并假设所有游客皆乘坐汽车往返于景区内的3条主要公路(比实际值偏低)⑤;餐饮生态足迹的计算以本地人均生物能源消费为标准[6],通过将旅客人次折算成本地居民人数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