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什么是“领导”?1、领导是一个过程。
个体影响一群个体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2、领导包含着影响力。
影响力是任何领导必备的因素。
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
4、关注目标。
二、西方学术界对“领导”的界说1、中心说。
领导是领导者依靠影响力(权力和人格)去指导下属,最终完成共同目标。
2、互动说。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当中共同实现双方追求的目标。
3、结构说。
领导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展开的。
由权力规章构成的正式结构或由人际关系、感情纽带所构成的非正式结构。
4、目标说。
领导是领导活动的焦点,是实现符合群体需要的共同目标。
三、中国语境中“领导”的界说1、领导者这一角色2、领导职位3、领导者的行为“领者,项也;导者,引也”4、特殊的社会现象四、领导的结构1、正式结构(科层结构)↓职位(权威性的制度保障)人格(凝聚性的因素)2、非正式结构→情感的空间、载体↓信任、尊重、爱护五、领导的的过程科学化的过程艺术化的过程:以激励为核心的领导过程→具有经验性。
↓非模式化的特点。
六、有关领导的描述1、特质与过程领导特制论者:不同个人拥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特征。
2、委派领导与自然领导委派领导:由组织中领导的职位决定。
自然领导:群体当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的反应方式。
坚决但不能固执,幽默但不无知。
↓沟通行为、个体特征↓自我效能感较强3、领导和权力(权力能影响过程)权力:一人或物影响他人或物的能力。
官僚管理时期:权力人认为被管理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没有真正考虑被管理者的需要。
现代管理时期:权力的基础:强制、奖赏当人具有影响他人的态度,宗教信仰的能力时,就有了权力。
政治泛化(中国)↓权力本位: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中的一种政治取向。
组织中最主要的两种权力:职位权→正规的组织系统中拥有的地位。
人格权→从追随者那里获得。
管理者权力的获得基于他们下属对他们的认可。
4、领导与强制强制力:领导者可以行使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用强制的力量去影响变化,通过奖赏或惩罚实现。
领导:通过影响一群人去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5、领导与管理(1)两者作为过程有相似之处。
(2)两者的区别:①时代:领导比管理更久远。
②功能:科特→管理是保证组织的秩序一致性。
领导是产生变化和运动。
本尼斯→管理意味着完成活动支配日常工作。
领导意味着影响他人,为变革创造远景。
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罗斯特→管理是一种多向影响关系。
领导是一种单向影响关系。
(3)重叠:二者之间具有重叠关系。
6、领导活动的三要素及两对基本矛盾(1)三要素:领导者、追随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2)两对基本矛盾:①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矛盾→人与人;②领导主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与领导客体(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
7、成功的领导者与有效的领导者晋升速度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下属的满意度和承诺度社交联络对成功的领导者的贡献最大。
第一章、第二章领导现象与领导学与人类生活相伴随的领导现象(有组织的状态下进行)。
领导现象早已有之,作为一门学科则开始于现代,最早出现于西方。
一、国外领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背景:现代社会活动对领导学冲击。
(1)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大规模的组织和活动必须进行群体协作,实行科学领导。
(2)变化速度加快。
这种急速性表现在:①科技发明转化为产品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
②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更新率大大加速。
③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3)一体化影响越来越广泛与深远。
2、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时间先后顺序)①性格理论:研究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和特征→作为描述及预测其领导成效的标准。
现代性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者的性格特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
传统:天赋②行为方式理论→研究领导者的外在行为。
分类:怀特、李皮特→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权威式、民主式(较好)及放任式。
坦南鲍姆、施特→领导连续流理论→主管者—非主管者的行为连续流。
利克特→工作中心与员工中心理论。
③权变(或情境)理论→领导匹配。
基本观点:把环境因素,包括组织人员动机与态度同时考虑。
菲德勒:“权变制宜”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领导者的风格与情境相适应的程度。
罗伯特·豪斯→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如何激励下属完成工作。
关系:工作关系、下属特征、领导者风格→指导性→针对不明确的任务。
支持性→针对重复性的任务。
参与性→针对任务不明确且下属要求自我控制。
成就导向性→针对挑战性的任务。
3、关于领导问题的新理论(1)巴斯关于改革精神的领导理论。
把领导者分为两类:“执行型”和“改革型”。
(2)傅伊德提出“改革精神”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五种新的领导技能:①预见技能。
②想象技能。
③价值观综合技能。
④授权技能。
⑤自知或反省技能。
(3)豪斯关于超凡魅力的领导理论。
超凡魅力的领导者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应该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强大的支配力、对于信念和道德的坚定性。
超凡魅力的领导者能提出一个有想象力的更远大的目标,从而赢得追随者的支持。
二、领导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领导学理论被关注,大体是在1979年到1981年期间。
(一)我国存在着研究领导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现代化:既包括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劳动资料的现代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也包括国民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二)领导学的兴起是建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客观要求。
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领导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理论。
2、明确肯定领导就是服务的领导观念;继续发挥和深化毛泽东同志关于科学的领导方法的理论;重视把现代科学方法的新成果同党的基本领导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注重领导制度的改革,是各级领导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考验。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最后导致领导学产生。
(三)领导学是我党领导艺术提高和升华成的需要。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进行批判地继承,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者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才能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科学决策。
第三章领导学的学科规定性领导学的三层次结构→以领导现象为中轴,以领导活动的规律为中心内容,以领导艺术为提升领导水平的主要途径。
(1)领导学,提供分析领导现象、揭示其规律的基础性原理原则。
(2)领导科学,提供实际开展的领导活动的理性分析方式。
(3)领导艺术,提供具有典型性的领导活动的技艺总结。
(4)领导学是领导活动据以展开的基础理论。
领导科学是理论达于实践的中介。
领导艺术是直接源于实践的理论素材。
第四章领导:概念分析第一节领导:含义、特点与社会定位一、含义: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战略目标的规划及其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公认的要素:过程、影响、群体环境、实现目标。
二、特点1、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2、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两对基本矛盾:①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②领导主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与领导客体(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与环境3、领导是高层次的社会管理活动。
4、领导具有权威性。
领导者→权力、威望被领导者→认可、服从三、领导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1、领导是社会组织协调统一的保证。
要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只有使成百成千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
2、领导贯穿于社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
“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
3、领导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组织活动的成败。
组织的效能是由领导决策目标和组织效率决定的。
第二节领导的性质一、领导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二、领导二重性的关系1、相互依存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本质三、领导权力的公共性问题第三节领导者的三重规定性→职位、职权、职责一、职位1、合法领导者必须有:①法定的权力来源。
②法定的权威保障。
2、领导者职位的特点:①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下来的。
②职位的设置有一定的数量规定性。
③职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职权→法定的领导权力(与职位相当)领导者职权与职位的关系:1、从职权的特点上来分析:①职权与职位联系在一起,前者由后者派生出来,二者具有同质同量的关系。
②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
职权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责任的轻重,均需适应。
③职权是法律认可与确证的权力。
2、从职位的范围来了解。
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力,它由国家机关因社会公共管理分工的不同而进行功能性划分,它由国家依这种划分作出授予,被授予者需要对权力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掌好权并用好权。
三、责任→领导者被授予一定职位而有了名位,被赋予一定权力而有了支配性影响,与名位与权力相应的责任。
内容: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第四节领导生态:三边互动领导生态:指领导活动与过程及其据以发生、发展和产生效用的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领导综合状况。
一、领导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的最重要的主体条件,也是在对领导生态的分析中,要着重解剖分析的要素。
二、被领导者→是领导者概念产生意义的前提,是领导活动据以发生的基础。
三、领导环境→是指与领导活动及领导过程直接关联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传统、习俗的因素。
第五节领导与管理的异同类别异同领导管理相同点①领导是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从管理中独立出来,因此它与管理密切相关;②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③一个人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也在担负领导工作。
不同点普遍观点: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
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而管理只是低层次的领导。
①领导具有全局性,管理具有局部性。
也就是说,领导侧重于战略,管理侧重于战术。
领导活动注重对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体性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而管理则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某项工作的效率。
②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前性。
领导活动致力于整个组织发展方向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等方面,而管理则侧重于当前活动的落实。
③领导具有超脱性,管理具有操作性。
领导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活动过程,而管理却必须注意细节问题,要通揽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现代管理五要素)的安排与配置,使诸因素得到合理运用。
专家观点:①法约尔认为,领导无论在层次还是在意境上都高于管理。
②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指出,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在动机、个人历史以及思考问题、做事情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③约翰·科特提出管理计划预算过程中注重微观,管理行为的企业组织人员配备趋向于注重专业化,管理行为的控制和解决问题常常侧重于抑制、控制和预见性;领导过程中经营方向的拟定注重宏观方面,领导行为则注重于整体性,领导的激励和鼓舞侧重于授权、扩展,并不时创造出惊喜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