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9月刚开始就收看CBSI(中国)直播大联播。
::成立仅仅11年从无到有还3次转型,从分销闹服务,又从服务高调腾云数字化城市,上市10年夸下海口,4年后要从年收入568亿整到年收入千亿!::这就是神州数码,究竟他凭什么这么hi?他hi了后咱们又能沾什么光?这就是我N次请郭、林来作客的原因。
从今年6月份开始请,历时3年月才如愿。
::我和神州数码是老朋友,老到了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的两位灵魂式的人物一一郭为和林杨。
这二位可是咱们中国IT业智慧、并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
::真的,作为记者,我最怕的是采访对象没思想,采访了半天,我得给他们的谈话编写中心思想,可是这二位不用,采访他俩时惊艳的观点、主题哗哗地从他们的嘴里往外涌,挡都挡不住。
前几年郭为是这样,这几年,这主儿低调,林杨的观点涌得还凶猛,我一直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很少崇拜谁,但每次见过他俩,我老人家甘拜下风。
::各位网友,相信我,和林杨交流,收获一定超过你们的想像。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本周第二次收看CBSI中国直播大联播,一个企业上市10年时间,三次变脸,还发誓说4年后营业额和市值出千亿,这一切来自中国城市化大潮,这个大潮给每个企业,每个人,每个企业带来什么,林杨马上告诉您。
:: 林杨: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到这来作客,约了一年时间。
:: 主持人:在访谈前介绍情况,我和林总的地方和我的助理是访谈区,我们现在网友关注人次达到15970人,谢谢你们。
我正前方是导波区,是我们的记者团和总编团,请大家和网友打个招呼。
我们这个问题来自于三个地方,第一个是策划组问题,我们的网友问题随机的,记者团将提问林总回答问题不足的地方,真的嘉宾是我们亲爱的网友。
第一个问题给网友,我们看来自SP网友说,咱们智慧城市相当于总经销商角色,解决方案选择上怎么样和SI、SV结合。
:: 林杨:智慧城市是非常宽泛概念是非常大市场,我们做数字城市过程中也认识到任何一家公司其实都不能够完全能够实现一个城市的职能化或者一个城市信息化,这样的话要靠很多公司很多解决方案,很多产品和服务一起服务于城市建设,所以我们是说我们想组成,借着智慧城市市场组成广泛联盟,有厂商、服务商,集成商大家共同开拓市场。
:: 记者团:我是来自CNET科技资讯网的记者,外界一种观点,神州数码几次转型每次是一次阵痛,您赞同这个观点吗,您用什么词语概括每次转型。
还一个小问题,转型智慧城市是否会影响神码现有分销业务?:: 林杨:每次转型不光神州数码,任何转型动作都会有镇痛的过程,因为我们要从熟悉领域进入一个不熟悉领域,很多是自我的一种挑战,这个我觉得是神码转型能够认识到这点。
其实每一次成功的转型对一个企业来讲可能都是一个凤凰涅盘过程,过程非常痛苦,一旦成功之后会打开一个非常广阔的未来前景。
:: 主持人:谈谈智慧城市和云计算什么关系?:: 林杨:我们谈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其实按照我们的观点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由于这三个平台迅速发展并且成熟,才使智慧城市在技术的层面得到一个非常好基础,一个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第二个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成熟应用。
第三个是我们说的云计算。
其实我最近可能更习惯用云服务,云计算更偏向技术方面。
:: 主持人:广东来自PCHOME网友,神州数码发展到今天,请问是什么支撑神州数码取得这么大进步,这个问题和我的问题差不多,我们策划组的问题也是神州数码上市10年,回顾过去10年历程,神州数码的困难是什么,成功转折点,时间点在哪里?:: 林杨:10年走过来,如果用很简短一两个词概括的话,我觉得学习可能是一个,神州数码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另外一个是创新,创新的过程,永远去挑战自我,有一个激发创新的过程。
其实我们从联想分拆卸出来时候是中国分销的第一,整个公司是分销企业,那会提出要做IT服务,公司经历5年之后,我们又提到要做一个转型,这个转型会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转型,到10年的时候提出进行第二次转型,围绕着服务作为公司以后业务的一个核心。
其实我们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不断的在挑战自我的一个过程。
:: 主持人:我们访谈进行7分钟,关注人次突破2万,20948人,我们回答4个地区的11个问题,谢谢你们。
:: 记者团:我来自中关村在线记者,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运营的项目,神州数码肯定是参与数字城市建设,后期运营中神州数码承担什么角色,神州数码和厂商服务商和客户之间角色互相怎么样定位?:: 林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们的业务一个主要的方向,在数字城市领域实际上我们要改变以前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前是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在智慧城市这个领域上,我们需要把自己成立一个解决方案的一个供应商变成一个城市运营商,这是一个我们转型的一个方向。
:: 主持人:广东的网友说,林总任神州数码高管这么多年,是否满意自己工作,打多少分?:: 林杨: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如果从打分来讲,我觉得60分。
至少能及格。
:: 主持人:太谦虚了。
有的网友问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区别在哪里,还有网友问,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以及智慧运算区别在哪里?从理论上解释一下?:: 林杨:本质的提法没有太多的区别,我们最早用的是数字城市,这个可能和我们的名字有感到,我们是数字中国的意思,具体到区域化我们提出数字城市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一些混淆,因为原来有数字城市概念,主要是做城市数字模型东西,所以会混淆,最后觉得智慧城市可能更能够准确的定义我们要做的事情。
:: 主持人:有的网友说打79分,上海网友说YES,就是最近一个比赛,YES是满分。
江苏网友说,林总神码与江苏易得集团合资组建神州数码科技产业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对这个项目有信心吗?为什么和这个江苏签这个项目?:: 林杨:这个多说两句,因为智慧城市现在已经成为神州数码第三个5年战略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我们重新规划了整个集团的业务,现在智慧城市不是本部的业务,关系到所有的业务,智慧城市为核心,把业务重新划5块,第一块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建设,第二块是基于移动互联的职能终端的应用,第三一块是基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第四一个是纵向的行业信息化,这是我们传统的一个。
第五块业务实际就是和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比如金融服务和科技园的建设。
我们跟南京易德的合作在第五块,各地科技园建设,希望合作能够打造智慧产业集聚效益。
我们对合作伙伴我们觉得是现在做科技园最成熟最成功最有经验的一个公司,我们对这个合作非常有信心。
:: 主持人:非常有信心,这时候给林总打分的很多,两个打90分的,谢谢你们关注,谢谢和我们的互动。
广东网友今天特别积极。
问你对小的一些软件公司发展有什么建议?:: 林杨:其实我以前问过一个真正的一个专家,我们合作的台湾鼎新的董事长孙总,因为他从80年代从事这个工作,他讲句话挺重要,他说软件这个行业入门的门槛很低,我有一个主意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毕业可以创建软件公司,但是软件公司成长门槛很高,做大这个成长门槛很高,这个可能是对一些小型软件公司比较有借鉴意义。
:: 主持人:一个重庆网友问的特别好,什么时候开始国际化,把智慧城市推广到别的国家去?:: 林杨:整体神州数码对于国际化现在还没有计划,包括我们智慧城市的所有的理念解决方案都是针对中国这个城市的现状,解决中国城市问题的一套东西。
:: 主持人:这个网友非常猛烈,在智慧城市里面,SP网友,每个政府谈智慧的城市,或者数字化城市,最大沟通成本在哪里?:: 林杨:我们先后走了接近100个城市,中国有很大的地方,实际我们发现很重要的是跟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为什么现在主要的市场在沿海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因为确实这些地方已经我们用不太恰当的比喻,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政府的关注点开始关注说我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何通过智慧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力,促进市民的幸福指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注意经济增长这个方式。
这是最大的沟通问题。
:: 主持人:我们的访谈进行16分钟,以上时间里我们关注人次达到270451人,回答来自9个地区26个问题。
我们的访谈继续。
:: 记者团:我来自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想问您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的,因为现在说智慧城市已经变成了不像两年前神州数码第一回提出来的这么先进,很多城市提这个,很多方案商在往这个概念进。
我问神州数码怎么看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其他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林杨:我觉得主要的优势我们说独特的价值,我觉得两点。
第一个神州数码是提供解决方案的,我们并没有自身的硬件产品,这样在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和城市的决策者交流的时候,因为我不带有产品的倾向性,所以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我们是可以和客户站在一起选择客户应该使用的产品,不是卖我们有的东西。
这是独立第三方角色带来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刚才我讲了,智慧城市涉及的非常多,要广泛方式。
神州数码做代理分销起家的,现在和全球最领先超过300厂商有关系,可以讲神州数码的基因当中有合作的基因,这是我们做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
:: 主持人:网友问,武汉这边神州数码有没有什么样的规划?:: 林杨:武汉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如果关注神州数码的朋友可以看到我们在武汉建立了神州数码第二总部,这个第二总部是针对企业级市场,在武汉我们和武汉市政府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参与了武汉智慧城市智慧武汉的顶层设计,我们也入股了武汉通域名的公司,陆续在武汉还有很多项目参与。
所以武汉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
:: 主持人:你和武汉政府关于智慧城市接触吗?:: 林杨:不但接触,接触非常深入。
:: 主持人:河北的网友说,他觉得智慧城市是概念,没有核心技术在里面,真正的技术在服务器,传感器,网络技术,神州数码有独特的地方吗。
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我认为你没有谈到集成技术。
:: 林杨:这里非常关键的,我觉得最重要一点,经常和我们的客户和朋友一起谈,我觉得技术永远不是问题,针对智慧城市市场,技术永远不是问题,需求是问题。
就是如何很准确的把握客户的需求,也许这个需求描述过程中都不准确,可能没有意识要有这个需求,但是通过共同探讨后发现我们有需求,我们很好把握这个需求,通过我们掌握的技术,可能是成熟技术成熟产品,甚至成熟解决方案去实现客户的目标。
这是我们真正做这个事的一个逻辑。
:: 主持人:你的目标好实现吗?压力大不大?:: 林杨:我们2010年营业额是568亿港币,我们提出三五期间到2015年要超过1千亿,这个是经过很详细的测算得出来的,整个管理层对达成这个目标非常有信心。
:: 记者团:中国的各个城市发展挺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很多文化有差异,咱们定义智慧城市概念的时候怎么样考虑各城市之间差异,有没有针对性的一些策略?:: 林杨: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在做每一个城市的方案的时候,一定会结合这个城市的特点,其实这还不光地域,包括城市决策者,他要打主题,比如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其他的不是这个,我们围绕城市主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