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4.5 控制测量4.5.1 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济南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JNCORS 系统)和已有的各等 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采用 GPS 静态定位、网络 RTK 技术、图根导线(网)等 方式进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4.5.2 地籍控制测量4.5.2.1 图根点布设要求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或 JNCORS 系统的基础上加密,以直接满足城镇土地调 查的需要、便于利用为原则,点位一般布设在道路、街巷的交叉口及其它利于 采集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地方。

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 求,一般地区 8-10 个点/每幅图,复杂地区不低于 15 个点/每幅图,建筑物密 集地区应适当加密,还应保证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

4.5.2.2 图根点标志图根点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适当埋设固定标石。

埋石确有困难时,可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打(嵌)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 1cm 、边长为 15cm×15cm 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点 号。

每幅 1:500 图内埋石(钢桩)点数量不得少于 4 点。

4.5.2.3 图根点编号图根点编号共 5 位。

第一位为标段的英文字母代码,13 标段为 M,点号均自 0001 开始编排,如 A0001、A0002,C0003、D0008 等。

4.5.2.4 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测量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模式,不得采用单杆 模式。

每点均应独立测量两次,每次不少于 15 个历元,两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之 差不应大于 2cm ,高程之差不应大于 3cm ,取两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4.5.2.5 静态 GPS 测量采用静态 GPS 方式加密控制点时,标志选设、观测和数据处理等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

4.5.2.6 图根导线测量 图根导线测量依据各等级基本平面控制点,可分为两级进行布设,布设形式为附(闭)合导线或结点网。

注:① S 为斜距(km ),Hc 为基本等高距(m );D 为水平距离(km );②仪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闭合时,可布设不多于 2 条边,总长不超过 160m 的支 导线。

支导线首站要联测两个已知方向,边长要进行对向观测,角度测量左右 角各一测回,其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不低于一级图根导线的点上,利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角度测量左右角各一测回、距离进行对向观测或单向观测 两次)补充测站点,边长不应超过定向边长的 2 倍。

利用支导线和极坐标方式测量的图根点数量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 20%。

图根点的边长测量采用光电测距方法,每条边观测 l 测回,每测回内读数两次。

4.5.2.7 图根高程测量图根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直接水准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的方式进行。

采用水准测量方式时,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对图根水准的相关要求;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方式时,应符合下表规定。

器高和觇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③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距离和高差应取至毫米。

图根导线记录可采用 PDA 电子手簿或 PC-E500 袖珍电子计算机作为记录器, 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的记录方式。

4.6 地籍测量4.6.1 地籍测量的基本要求4.6.1.1 地籍测量的比例尺地籍测量的比例尺为 1:5004.6.1.2 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地籍测量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成图法绘制 1:500 地籍图,全野外数据 采集可采用 GPS-RTK 和全站仪进行,内业图形处理在统一购置的软件 CASS 7.1 济南国土版下进行。

4.6.1.6 地籍图的高程精度要求 4.6.1.3 地籍图的图幅划分与编号命名地籍图的图幅采用 50cm×50cm 的正方形分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 线划分。

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1:500 4.6.1.4 地籍图的基本等高距与高程注记地籍图均需勾绘等高线,1:500 比例尺地籍图的基本等高距为 0.5m ,图上 地形点的高程注记至 0.01m 。

4.6.1.5 地籍图的图上平面精度要求为保证地籍图的精度要求,地籍图上的主要地物点的平面精度应满足本设计要求,其它地物点、地貌点平面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地籍图的高程精度要求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4.1.9 条的要求,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 0.5m 的平坦地区及其它区域的铺装路面,其高程注记点相 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4.6.1.7 地籍图的基本内容地籍图应准确全面的表示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地理名称和单位名称等主要地籍要素,还应表示《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要求的其他内容,因图面负担过重个别的次要地形要素可适当综合。

4.6.1.8地籍图的图式表示与数据分层地籍图的表示方法应严格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的要求进行,严格按《山东省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的要求进行。

4.6.2地籍要素测量4.6.2.1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界址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主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点、地理名称和单位名称等。

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和地籍数据库建库的基本要求。

4.6.2.2地籍要素测量精度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主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点测量精度,应满足本设计书中规定的精度要求。

4.6.2.3地籍要素测量方法地籍要素测量采用全解析法。

按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利用 GPS-RTK 和全站仪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坐标、高程)。

4.6.2.4地籍要素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全站仪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应小于 5㎜,应尽量选择距离较远的已知点定向(即长边定短边),并检测另一已知点,以确保设站和定向的正确性。

相邻测站间应以明显地物点或界址点作为重合检查点,严禁隔点采集数据。

采用 GPS-RTK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高大的房屋角和信号弱的地方采集数据,确保地籍要素测量的精度。

4.6.2.5地籍测量时特殊情况的处理(1)地籍测量时山区等高线的处理地籍测量时个别无法采用全野外采集数字法测图,可采用最新的最大比例尺(一般不超过 4 倍)的地形图矢量化放大编绘,但应注意同实测区域等高线的接边,其范围内的界址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建筑物、构筑物等必须实测,其范围并应征得监理的同意。

(2)地籍测量时建筑施工区的处理首先按现状实测,提交验收时将地籍要素、数据库更新到最新现状。

4.6.3地籍图编制4.6.3.1地籍图内容地籍图是专题图,它首先要反映地籍要素以及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其次在图面荷载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反映其它内容。

地籍图应采用定制的CASS7.1 济南国土版绘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及地物要素。

4.6.3.2地籍要素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

(1)各级行政界线要素有:市级界线;县级界线;乡、镇、街道办事处级界线;国营农、林、牧、渔场界线。

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表示高级界线,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拐角处绘出点或线。

(2)界址要素有: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

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直径 0.8㎜的红色小圆圈表示,界址线用 0.3㎜的红线表示;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它界线,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注在其界线以内。

(3)地籍号:在地籍图上只注记街道号、街坊号及宗地号。

街道号、街坊号注在图幅内有关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宗地号注在宗地内。

在地籍图上宗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地类号。

对于跨越图幅的宗地,宗地在不同图幅的各部分都须注记宗地号。

如果某街道或街坊或宗地只有一小区域在本图幅内,相应的编号可注在本图幅内图廊线外。

如果宗地面积太小,在地籍图上可以用标识线移在宗地外空白处注记宗地号,能清晰判读的情况下也可不注宗地号。

(4)地类:在地籍图上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地类,地籍图上应注记二级分类。

对于宗地较小的住宅用地,可省略不注,其它各类用地码一律不得省略。

道路用地,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内的道、巷、通道的宗地,都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规定要求注记其相应的地类代码。

(5)座落:宗地的座落由行政区名、道路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地籍图上应适当注记行政区名及道路名,宗地门牌号可选择性注记。

(6)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在地籍图上可选择性注记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

因单位宗地较小,地籍图上可不注单位名称。

在地籍图上不需要注记个人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名称。

(7)土地等级:对于已完成土地定级估价的城镇,在地籍图上绘出土地分级界线及相应的土地等级注记。

4.6.3.3地物要素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物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植被、注记等,现分述如下:(1)建筑物:在地籍图上要绘出固定建筑物的占地状况。

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房、简易房可舍去;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但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应表示;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应在建筑物右上角注上建筑物层数。

大型或线型构筑物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2)道路:在地籍图上要绘出道路的路牙石线。

道路的附属物、里程碑和指路牌等可舍去。

桥梁、较大涵洞及隧道要在地籍图上绘出。

(3)水系: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必须测量并在地籍图上绘出其边界。

(4)地貌:在平坦地区,地籍图上一般不表示地貌。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为了用图方便,宜表示出大面积的斜坡、陡坎、路堤、台阶路等。

在地籍图上应注记控制点的高程,散点高程可选择性注记。

(5)植被:在地籍图上,大面积绿化用地、街心花园、城乡结合部的农田、园地、河滩等,可用土壤及植被符号表示;较小绿地、零星植被可不表示。

(6)注记:在地籍图上,除地籍要素注记外,还可选择性注记一些地名、有特色的地物名称等。

(7)其他:电力线、通讯线、架空管线可不在地籍图上表示,但高压线的塔位及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的管线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4.6.4地籍图比例尺、分幅、编号及图廓整饰4.6.4.1地籍图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地籍图比例尺采用 1:500。

4.6.4.2地籍图分幅、编号地籍图的图幅采用50cm×50cm的正方形分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划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