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者古代咋惩罚?
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
悦)经过了7天的救治,还是离
开了人世,小悦悦的离开给人们
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2011年10月13日,小
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
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
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0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千百年来早已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然而,个别人面对他人的危险和危害社会安全等现象不愿挺身而出,而是无动于衷或是畏首畏尾。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朝代都制定了法律条文,对见危不救、见义不为的行为给予严惩。
也许,古时的一些法律条文可以给我们思考。
据了解,最早对见危不救者的惩罚措施可追溯到秦朝,或许更早。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的秦代法律竹简,在其中的《法律问答》里,对见危不救的处罚规定十分严格,凡邻里遇盗请求救助而未救者,要依法论罪;凡有盗贼在大道上杀伤人,路旁之人在百步以内未出手援助者,罚战甲二件。
到唐代,对见危不救、见义不为之人的处罚则更加详细具体。
在《唐律疏议》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法律条款。
如该书卷28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
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 靠什么找回我们日渐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法律吗?还是心灵鸡汤?
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此外,在唐律中还有对诸如发生火灾、水灾等重大险情时的救助规定,如《唐律疏议》卷27中有:“见火起,烧公私廨宇、舍宅、财物者,并须告见在邻近之人共救。
若不告不救。
减失火罪二等,合徒一年。
”宋代法律制度中有关见危不救的法律规范与唐律大体相同。
在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的《大明令》中规定:“凡常人捕获强盗一名、窃贼二名,各赏银二十两。
强盗五名以上,窃贼十名以上,各与一官”。
清朝沿袭前代的规定,据《大清律例》卷24记载:“如邻佑、或常人、或事主家人拿获一名(盗贼)者,官赏银二十两,多者照数给赏。
”对于在与罪犯搏斗中受伤的见义勇为者另行奖励,如京城地区“将无主马匹等物变价给赏”,京外各州、县将审结的无主赃物变给捕者。
■本报记者金晶整理来源:法律教育网
法官说法
盗窃女友卖房款被判10年
◎本期说法法官龚振京
案情回顾
王某和小朱是一对情侣。
恋爱期间,两人一同住在小朱在宝安区民治横岭村买的一间房子里。
2010年3月,小朱经过考虑决定将个人房产卖掉。
因为卖房的需要,小朱与王某一起到银行开立账户并开通了网上银行,以收取房款。
2010年5月,买家向小朱的银行账户汇入了购房款232300元。
随后,男朋友王某在两人居住的出租屋内找到了小朱的网上银行密钥,通过网上银行偷偷将小朱账户上的232300元分三次转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内。
同年6月4日,王某趁小朱出差不在家,携款离开深圳,并将手机号码换掉。
6月6日,小朱回到深圳发现无法联系到男朋友王某,立刻查询了自己的账户余额,发现23万余元已全部被取走。
随后,小朱马上报警。
2010年7月21日,公安机关将王某抓获归案。
宝安区检察院指控王某犯盗窃罪并向法院提起公诉。
在庭审时,王某否认了
自己盗窃行为,说自己只是在保管他们的共同财产。
为什么算是共同财产,王某的辩护律师认为王某与小朱长期同居,财产已一起管理、一起使用,两个人的财产无论是事实还是主观上都可以视为共同财产,这些财产,均由王某保管和使用,他们开设的银行卡密码都是双方共同保管、共同使用的,因此,王某的行为不符合秘密窃取的特征,不构成盗窃罪。
宝安法院审理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法规,判决王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法官说法
法院认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窃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关于不构成盗窃罪的辩护意见,法院认为,首先,同居期间的共同收入,可以作为双方的共同财产,但该款是小朱变卖个人房产所得,该房产是小朱的个人财产,而不是双方同居期间的共同收入所购买,并不能因同居关系而改变该财产的性质。
其次,小朱虽将银行卡等资料交给男朋友王某保管,但自己已偷偷将银行卡的密码修改,证明小朱并无让王某支配使用自己个人财产的意图。
小朱交给王某的只是银行卡等非财产性质的物品和资料,而不是银行账号中的存款。
因为小朱不懂得网上银行U盾的作用而未对密钥进行保密处理,王某就利用了女朋友的疏忽,秘密将款项转走,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本报记者金晶通讯员黄洁
检察官评案
陷入传销组织难以自拔
男子敲诈勒索自己家人
◎本期评案检察官:陈延平
案情回顾
传销害人害己,很多人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然而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听信了他人谎言,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加入了传销组织,结果深陷泥淖难以自拔,敲诈勒索无所不干,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
2011年4月,被告人彭某通过网络认识了被告人宋某,并在其劝说下加入了某传销组织,由被告人莫某管理。
为牟取不法利益,莫某向彭某传授了相关的骗钱技巧和方法。
随后,彭某、莫某以及该传销组织中的另一名被告人韦某便给彭某的家人打电话和发短信,谎称彭某被绑架,让家人拿钱赎人。
彭某的家人当时并没有上当受骗。
莫某、韦某、彭某又在其住所自编自导自演了整个绑架过程,将彭某化妆成被人殴打的样子,借此威胁其家人,称如果不给他们两万元钱,就继续殴打彭某。
彭某的家人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公安机关遂将被告人彭某、宋某、莫某、韦某抓获归案。
近日,经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四个被告人分别被法院判处八个月到一年的有期徒刑。
检察官评案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持续严厉打击下,非法传销案件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涉案非法传销组织的高层人员为逃避执法打击,绝大部分采取外地遥控、化整为零的犯罪方式,导致查办难度增大,难以抓获组织头目。
如今在宝安区本地被查获者基本为非法传销组织的下层人员,且不少人员并未达到定罪标准。
如本案的四名被告人就并未达到组织传销罪的起诉条件,是因其敲诈勒索行为而被定罪处刑。
这些情况表明,各相关部门在严厉打击领导、组织传销犯罪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查办因非法传销活动引发的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并进一步加大异地联合办案和执法信息互通的力度,从而使非法传销现象受到真正有效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