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泸州——生态环境一、对泸州的介绍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东邻重庆市,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北接自贡市、内江市。
四川唯一处于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城市。
四川省第三大城市,2012年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顺利实现“双百”目标,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0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97万人,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川南中心节点城市。
地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
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别名江城、酒城、山城。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水陆空运输体系成熟,配套完善。
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文化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枢纽城市。
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位于长江和沱江交汇处,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
泸州还出产热带水果桂圆和荔枝,是有名的地方特产之一。
泸州市是中国历史二、泸州的气候泸州海拔高度240—520米,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全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
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年平均气温17.5─18.0℃,年际之间的变化为16.8─18.6℃,高低年间相差值为1.8℃;泸州市无霜期长在300天以上,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
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945.6亿立方米。
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主要成因地形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
大气环流影响:主要受北方大陆干冷季风与南方海洋暖湿季风交替活动的影响。
冬半年主要受苏联西北利亚和蒙古到新疆一带东南下的大陆干冷空气团的控制。
夏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
气候对经济的影响冬春两季由于受北方南下的干冷气团的影响,造成冬春少雨,冬干、春旱相继。
春播期常受北方冷空气南侵的影响,造成寒潮或低温阴雨,致使出现烂种烂秧现象,影响水稻的适时移栽。
初夏:当青藏高原高压活动频繁时,常常出现连晴少雨天气,造成夏旱,对已栽水稻生长不利。
盛夏: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北招,全市被西太平洋高压脊西部主体控制,造成伏旱高温,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当副热带高压东撤南退时,泸州市易出现暴雨、洪涝、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在云贵高原的阻控下,冷暖气团汇于川南上空一带,造成低温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同时也不利于秋收作物有机物质的积累,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泸州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热水资源组合好,作物生长季节长,积温有效性高,给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潜力大。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积12,242.9平方千米,折算122.43万公顷,其中耕地47.14万公顷,林地41.88万公顷,园地3.1万公顷,草地3.71万公顷,水域6.74万公顷,城乡居民厂矿用地6.24万公顷。
交通用地3.22万公顷,未利用地10.67万公顷。
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工业、城镇、交通、商贸发展很快,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水资源泸州市每年地表径流量55.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10.63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4.25亿立方米。
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证。
泸县流滩坝电站3台机组装机容量1.8万千瓦。
生物资源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门类齐全。
盛产水稻、糯高粱、荔枝、桂圆。
猪、牛、山羊、家蚕产量高。
林地面积41.8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21%,活立木蓄积量810.8万立方米。
珍稀植物珙桐、水杉、桫椤、篦子三尖杉、连香树、香果树等共46种。
中药材天麻、五倍子、佛手、黄柏、杜仲、安息香等1444种。
飘溢“王者香”的佛兰、四季兰(三星蝶、荷瓣、梅兰、梅瓣)、双鼻双舌、多瓣多鼻等兰草为珍稀名品。
珍稀动物中华鲟、白鲟、华南虎、黑颈鹳、林麝、猕猴等18种。
长江之合江至雷波段,2000年4月被列为国家珍稀鱼类保护区。
明代泸州特曲老窖池泥中计有400多种微生物,酿制出浓香甘爽的“泸型酒”。
食用菌竹荪、鸡丛、蘑菇、银耳、四、泸州:生态环境工程惠及民生《泸州新闻联播》消息:近年来,泸州市在推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攻坚,打造天蓝地绿的良好环境。
走近叙永县落卜镇新榜村大树夹子背,一片新绿映入眼帘。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一个贫瘠的废弃矿区。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叙永县落卜镇大树矿区,曾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硫铁矿区,其煅烧硫铁矿形成的矿渣,到2001年矿区关停时,有上千万吨,矿区及周边生态因此受到严重破坏,土壤酸化、地面寸草不生。
为恢复生态,还当地以青山绿水,2012年,泸州市将落卜镇大树硫铁废弃矿区列为环境治理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投入2.2亿元对废弃矿区范围内荒山荒坡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通过植树造,荒山荒坡形成了一片绿色,完全恢复了生态环境。
五、泸州的空气质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事关民生, 为此,泸州市加大了对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切实改善。
泸州川南电厂是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的一个主要排放源,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而硝酸是城市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目前,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2台火电机组正在进行脱硝改造,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全部完成。
这也是泸州市实施空气清洁行动、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了解,今年,泸州市开工实施的生态环境治理民生项目共16个,截止今年8月底,泸州市国有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耕地质量建设等7个项目已全面完成,其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六、泸州: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泸州网4月12日报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打造更具发展活力的“生态之城”,今年,泸州市将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泸州生态市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种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和治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实现进步。
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泸州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
为使生态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泸州市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启动生态市创建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继续推进生态县和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今年内要指导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流域综合整治。
继续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实施濑溪河、龙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江出川断面污染治理,探索与重庆荣昌县、本省内江市等跨境地区联动治理机制,实现全流域综合整治。
加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
积极争取省级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保障生态安全。
七、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建设和谐幸福泸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泸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正逐步把泸州市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滨江路一公里示范段是泸州巿实施两江四岸改造而打造的首个景观工程,旨在为市民打造一个专属的步行空间,示范段的建成为滨江路增添了一番别样的风情。
在滨江路的示范段,除了随处可见的花草、浮雕之外,带有互动性质的棋局,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参与,而等到亲水河滩建成以后,市民则可以在长江边上休闲、游玩,真正的拉近了人与生态之间的距离。
环境的改变,是老百姓对泸州社会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感受。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泸州市生态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种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和治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截止目前,泸州市各类森林面积达895.5万亩,森林覆盖率48.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7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将增加80万亩,森林蓄积净增400万立方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如今,泸州正朝着十八大指出的方向前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全新的模式加快发展,建设森林公园、打造两江四岸、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同时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
据悉,在“十二五”期间,泸州市初步打算筹集40多亿元,进一步完善、提升泸州森林城市的水平,努力为全市人民呈现一个美丽、魅力、宜居、和谐幸福泸州八、泸州市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泸州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全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建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下大力气破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不断强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本着生态工程治理和生态分区管理两手抓的原则,加快重点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等治理步伐,切实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倾斜,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力争到2015年末,赤水河干热干旱河谷地区、古蔺、叙永石漠化地区以及沿长江、沱江、永宁河等干支流域的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5%以上,初步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按照“狠抓重点,各个击破”的原则,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全面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加大赤水河干热干旱河谷地区、叙永和古蔺的石漠化土地治理力度,加强沿长江、沱江、永宁河等干支流域的沙化土地治理。
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森林、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加强重要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三、建立生态功能区。
加快在江河源头、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区、生态脆弱区等地区建立生态功能区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