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18期2007年第11期SerialNo.18No.11,2007摘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

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应,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自然生态效率相统一模式演进,就是由追求长期经济增长向持久性经济增长方式演进。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技术知识型增长;可持续增长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6-03收稿日期:2007-09-25作者简介:张高旗(1960-),男,陕西白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张高旗,郝坤安(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这种高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总量增加的速度加快,并未反映生产成本的大小、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水平低、成本大、发展的非持续性问题日渐突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增长。

2005年10月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一次明确指出,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可见,这个任务艰巨而重大,现实而紧迫。

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代表观点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经、道路和方法、形式的总和,也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

二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来源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线”。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多年来提法很多。

有速度型与效益型、速度型与结构性、数量型与质量型、外延型和内涵型、粗放型与集约型,甚至有人归结为重型增长与轻型增长等。

这些提法和分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概括和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不同类型,我们根据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按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要素投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同,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是指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增加而实现的。

其特征主要有: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依靠高投入的增长,经常造成总量失衡等。

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的。

其主要特征是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优化的产业结构和重视科技进步作用等。

我国经济目前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二是按经济增长中要素的贡献不同,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

一般说来,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劳动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劳动密集型经济。

到了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主要靠资本的投入量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资本密集型经济。

到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主要是靠技术、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技术知识型经济。

我国现在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资本的投入来促进,是属于劳动密集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分类16——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经济。

三是按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短期增长型方式、长期增长型方式和持久性增长方式。

可持续增长方式就是持久性增长。

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永久性增长的特征,以集约增长、技术知识型增长为路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要实现经济的持久性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粗放,已形成了严重的问题。

一是资源利用率低。

“从总的资源利用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尤其是这几年,高能耗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中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元,约占世界GDP的4.4%,为此消耗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耗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

二是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2003年,中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总量为680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三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全国七大水系38%的断面层属五类及劣五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污染面积仍在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全国近一半的城镇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农村尚有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我们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三是生态退化严重。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

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有扩大之势。

草原超载乱放牧,乱采乱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全面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90%左右,状况堪忧。

”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同时,也说明我们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集约型增长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而实现的,那么凡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途径都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我们认为,要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必须做好这样几方面工作:一是加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加速科技创新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科技投入,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科技实实在在地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方法上向成功的韩国学习,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逐步完善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最终完成由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其意义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提高劳动力要素使用效率就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发展教育就要解决我国目前教育事业中存在应试教育问题,使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真正起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作用。

劳动力的素质是关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关键,只有高素质劳动力才能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三是要节约资源的使用,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生产要素。

我国人均资源量少,就必须节约各种经济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在“亚洲四小龙”向电子产业进军的时候,适逢我国改革开放,我们接过了“亚洲四小龙”让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资金,且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顺应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变,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的规律,抓住目前发达国家由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的时机,我们应大力发展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变的产业。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是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近乎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国情。

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中,必然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就会凸现。

因而,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既不放弃劳动密集型经济,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处理好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

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利用经济总量的扩张二、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三、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17——解决劳动力就业绝对量的增加,尽可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保障劳动力的就业。

另一方面,也要适当保护一些劳动密集型经济,以缓解劳动力失业的压力。

二是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不是简单接过发达国家由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转移中的产业空档。

而是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移过程中,也要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实现劳动密集型增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的转变。

不能机械地先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待完成这一任务后,再由资本密集型方式向技术密集型方式、知识密集型方式转变。

我们在转变劳动密集型方式时,要同时实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可采取有主有辅的转变,适宜向哪个方式转变就向哪个方式转,不可苛求千篇一律转变。

西方经济学讲企业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稳定、充分就业、无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

好像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是外在因素,这必然带来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西方国家就是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我们要吸取西方国家发展的教训,决不能再走这条险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克服以物为本的观念。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人类的协调、持续发展,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

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味地追求经济量的增加,那些不可能再生性资源就将濒临耗竭的危险,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增长方式,就得转变经济增长的价值观念。

二是要坚持人的代际和谐原则。

可持续增长,就要人与人的和谐,不仅要当代人与人之间和谐,还要现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和谐。

我们追求经济增长的量,就会耗费有限资源,破坏环境,留给后代人的资源就会减少,环境就差,造成人类代际之间的不和谐。

转为可持续增长方式,就要给后代人留下一定的资源和生存环境,使后代人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的永久性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