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

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

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

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

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

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

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

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3.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现代能源、航空航天、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技术研究。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来源:中国人民网
[2]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孙彩虹《集团经济研究》2006 第3期
[3]来源:高中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