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
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
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危害,确保179综采队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管理机构
建立以队长为组长,生产、安全、机电等副副长为副组长。
相关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冲击地压管理机构。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队各工种人员,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
(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检测仪器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科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
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料、工具车皮及时达到作业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
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区段,采区设计和掘进、采煤作业规程必须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门设计。
3、采用正确的开采方式和采掘生产工艺,必须要采用长壁后退式开采方法和全部跨落式顶板管理方法。
4、科学安排开采顺序,应避免人为形成孤岛、半孤岛高应力集中区。
5、优化巷道布置
1)、巷道应避免布置在支撑压力峰值位置或构造应力影响带内。
2)、采场巷道应布置在无冲击或弱冲击的煤层中或岩层中。
3)、采场之间应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或沿空送巷。
确实不具备无煤柱开采条件的,应采取窄煤柱布置,与采空区留3—7m煤柱,尽量不布置在煤体边缘10—40m的范围内。
4)、采场开采范围内不得布置与采煤工作面平行或几乎平行的同层位上(下)山。
如必须
布置时。
夹角应不小于15度。
5)、尽量增加采面走向长度和倾斜宽度,减少分区煤柱和阶段煤柱。
6)、在构造应力影响范围内,回采工作面不应垂直构造方向布置,应尽量与断层面、向背
斜轴等构造平行或减少夹角。
巷道方向最好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一致,使巷道周边应力分布
较均匀。
7)、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对发生的征兆、发生经过、有关数据、破坏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制定恢复工作的措施。
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发生冲击
地压进行分析,以利进一步采取措施。
6、发生冲击地压后,要求及时探明井下:
1)、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地点、波及范围。
2)、通风系统破坏及瓦斯涌出情况。
3)、供水、供电、压风系统破坏情况。
4)、灾区坍塌、底鼓及堵埋人员情况。
7、开采过程中严禁留底煤开采,在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柱。
8、工作面支架和上、下巷超前支护的支柱必须保证足够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上下巷后路
的所有支柱必须回净,加强泵站和液压支架的检修。
9、工作面临近地质构造或其它应力集中区时,必须制定专项措施。
10、判定工作面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切断电源,报告矿调度,确认危险解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
11、有冲击地压工作面的供电、供液等设备应当放置在采动应力集中影响区外,危险区内的
设备、管线物品等应当采取固定措施,管路应当吊挂在巷道腰线以下。
12、有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巷道必须加强支护,必须加大上、下巷超前支护的范围和强度,
必须及时处理底鼓,清净底煤。
13、每班设专人对上、下巷和工作面进行消尘洒水,上、下巷的铁质支护必须提前全部拆卸,上、下巷五部支架必须在顶梁上垫草袋子或衬木。
14、开采前用KBD5便携式煤岩动力灾害电磁辐射监测仪对上巷进行一次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