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PPT课件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PPT课件

34 J ·s。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圆满地解释 了光电效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能量 εhν
光子质量 m hνc2
动量 pmchν h cλ
光的强度取决于光子密度。
能量像粒子一样是不连续的,具有最小的分立 的能量单位——量子 物质吸收或者发射的能量总是量子的整数倍 光的能量最小单位——光子 电量的最小能量单位——电子 量子理论只在微观世界有意义
第六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二节 分子结构 第三节 氢键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教学要求
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 掌握波函数、原子轨道、电子云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四个量子数 掌握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熟悉多电子原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电子排布式 掌握共价键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掌握氢键的形成、特征和类型
3.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 和其相应的能量来描 述。波函数 是薛定谔方程的合理解,ψ 2 表示概率密
度。
4. 每一 对应一确定的能量值,称为“定态”。电子的
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是不连续的。基态时能量最小, 激发态的能量高。
一、量子数和氢原子的波函数
➢ 量子数
薛定谔方程的解为系列合理解,每个解都有一定
结 论:
电子的波动性和电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联系在一起
电子波是概率波
反映了电子在空间各区域出现的概率大小
电子运动的特征:
1. 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具有质量、能量等粒子特 征,又具有波长这样的波的特征。电子的波动性与其 运动的统计规律相联系,电子波是概率波;
2. 电子等微观粒子不能同时测准它的位置和动量,不存 在确定的运动轨道。它在核外空间出现体现为概率的大 小,有的地方出现的概率小,有的地方出现的概率大
2. 量子化假设: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一 定的角动量和能量,这个角动量和能量只能取某些 量子化的条件所决定的数值。
Ln h 2π
E
2.18 1018
Z2 n2
(J)
13.6
Z2 n2
(eV)
n=1, 2, 3, 4, 5 ‥ ‥ ‥,称为量子数
3. 跃迁规则: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 的激发态,反之,激发态的电子会放出光子,返回 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电子吸收或放出光子的 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
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在牛顿力学 的基础上,吸收了量子论和光子学说的思想,建立了玻 尔原子模型。(定态同心圆模型)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定态假设:核外电子运动 有一定的轨道,在此轨道上运 动的电子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 收能量。称为定态。
能量最低的定态称为基态 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称为激发态
放射性理论的提出
天然放射性物质都能 放射出几种不同的射线, 这些都是源自于核裂变, 从而证明原子是可分的
居里夫人
电子的发现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玻尔理论的基础
能量量子化和光子学说-20世纪初
1900年,普朗克(Planck)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
概念。他认为黑体辐射频率为 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只能是h 的整数倍。h称为普朗克常数,6.626×10-
h h p m
三年后,假设由电子衍射实验证实。
电子衍射实验
a
单个电子穿过晶 体投射在屏幕上
b
c
多个电子穿过晶 体投射在屏幕上
电子衍射图
X射线衍射图
电子衍射图
如何理解电子衍射图
统计解释:用弱的电子流使电子一个个地通过晶 体光栅或者使某个电子反复通过晶体光栅而到达底 片,长时间后,也有相同的衍射图形。说明电子衍 射不是电子与电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电子 本身运动所具有的规律性,而且是和大量的电子的 统计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电子波又称统计波或概 率波(几率波)。
原子结构的认识史
古代哲学思想
公元前四百年,古希腊卓越的唯物论者德谟克利 特提出万物由“原子”产生。“原子”即不可分之意
十九世纪末,科学上一系列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 可再分的观点,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1895年 X射线的发现
伦琴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 法国 贝克勒尔
一般记成: ψn,l,m (r, θ, φ)
(一)主量子数(n)

❖主量子数 n 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 区域离核的远近,这些区域俗称为电子层,是决定核 外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 取值:非零正整数,即n=1、2、3、……
❖ n 值相同的电子称为同层电子。
❖ 当 n=1、2、3、4……时,相应用光谱学符号K、 L、M、N……来表示
E2
E1

2.18
1018
Z
2
(
1 n12
1 n22
)(J)
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及类氢离子光谱。误差在千分之 一以下。
但在解释多电子原子时,却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因难
玻尔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 指出原子结构量子化的特性 ❖ 用量子化解释了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关系
缺点: ❖ 未能完全摆脱经典物理的束缚 ❖ 无法解释多电子系统和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的能量与其对应,同时每个解 都要受到三个常数(n,
l, m)的规定,即为量子数。
量子数是一些不连续的、分立的数值,它的增减只
能是 1 的整数倍,体现了某些物理量的不连续变化 ,
称为量子化。
n、l、m是求解薛定谔方程中的自然体现
n、l、m的取值和组合一定时 才能合理存在,因此
三个合理量子数取值的组合就可以确定一个波函数
❖ 对于单电子原子,n是决定其电子能量的唯一因素
E
2.18 1018
Z2 n2
(J)
13.6
Z2 n2
(eV)
(二) 角量子数(l)
❖ l 决定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 ❖ 在多电子原子中配合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 ❖ 取值:l=0、1、2、3……(n-1),共可取 n 个值 ❖ 同一电子层中的电子可分为若干个能级(亚层),l 决 定了同一电子层中不同亚层 ❖ n, l相同的原子轨道称为简并轨道或等价轨道
对于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描述,要在新的量子力学出 现后,才能得到和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结果。
相对于量子力学,1900-1925年,称为旧量子论阶段
量子力学的基础是: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和薛 定锷方程。
——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现代概念
量子力学概念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物质波 1924年,德布罗意 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