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讲(一) 心理分析理论和治疗
第四讲(一) 心理分析理论和治疗
(3)治疗的实施过程 心理分析治疗通常是每周会谈3-6次,每次平 均 1 小时。疗程少则半年至 1 年,多则 2 年至 4 年。 试验性分析治疗阶段:2周;排除不适合做心 理分析治疗的对象。 正式治疗: 第一阶段:建立治疗的同盟关系 第二阶段:移情的出现及其解释 第三阶段:治疗的修通或扩通阶段 第四阶段:治疗的结束阶段
3、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弗洛伊德曾经将其学说运用于阐 述神经症、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心 理异常现象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其中 唯独对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的阐述最 有实际意义。在神经症中,弗洛伊德 的学说所涉及的是癔症、强迫症和恐 惧症这3种神经症。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症状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 的症状是生活中不能 满足的欲望(尤其是欲 性)满足的替代物。症 状既可以达到性欲满 足的目的,也可以达 到禁欲的目的。症状 是两种相反的相互冲 突的倾向之间调和的 结果。
二、精神分析的治疗
1、治疗目标 2、治疗的实施 3、治疗方法
1、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
(1)缓解症状 内省力(中心目标)→情感领悟→治疗师的洞察能力→医 患两者之间的共识 自主感 :丧失 →获得 认同感 :依据外界的评价获得认同→依据自己内在的价 值观而生存,并直面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动机的能力 (我是谁?) 自尊心(人都是有瑕疵的;来访者的真诚) 认识并处理情绪(反思:关于原始尖叫反思(primal scream):随心所欲即情绪健康) 自我力量与自我协调性 爱、工作及成熟的依赖 愉悦及平和
(2)中心治疗目标 通过了解与领悟使无意识的心 理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 精神分析疗法的原理就是把来 访者潜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 为意识的,破除压抑作用, 揭去心理防御机制的伪装, 使来访者领悟到症状的真正 原因,来访者领悟后,症状 即可消失。
2、治疗实施
(1)治疗对象的选择和治疗原则 对象:心理分析治疗的适宜对象是癔症、强 迫症和恐惧症病人。弗洛伊德学说虽说对精 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机制亦做了阐述,但对 真正的分析治疗而言,此类病人并非适宜对 象。 原则:配合原则 如,在自由联想治疗时,必须把浮现在头脑 中的任何想法随时报告出来。因为隐去不报 的内容有可能是与症状有关的信息。
④潜伏期
(6-12岁):快感主要来源 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本阶段对性的兴趣转向学校、玩 伴、运动及一连串崭新的活动。由于 儿童开始向外发展,并与别人形成关 系,所以是社会化作用发生的阶段。 通过各种活动,形成自信、自强 的个性品质。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孤 僻内向、自卑的个性弱点。
⑤性征期
(12-18岁):兴趣逐渐 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且 会延续至老年。即使存在着各种社 会的限制与禁忌,青少年可以把性 方面的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认可的 活动上,例如,交友、运动以及准 备就业。
(4)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是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人直接的、 习惯的心理保持机制。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 迫,当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 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 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抵消、置换、 升华、合理化、转化、反向等各种形式。
精神分析病理形成理论小结
病态理念 自尊调节
关系图式
中心情感 认同
防御机制 成熟过程 气质
归因模式
案例分析:一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案例
【Nancy McWilliams(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的案例】 【1】遗传倾向→气质和固定的归因模式 【2】母亲过于关注其饮食习惯(婴儿时期严格定时喂养, 长大后不许剩饭)→成熟过程 【3】利用食物分散焦虑和羞耻感的家庭模式(不开心母亲 就用蛋糕安慰)→防御机制 【4】孩提时被他人调戏却因此受到责备(导致她想以外表 形象地表明自己缺乏诱惑力)→中心情感 【5】对敬爱肥胖祖母表示认同→认同 【6】放学回家吃点心可以令自己舒服,从而形成一种仪式 性的缓和悲哀和孤独的方式→关系图式 【7】寓意反抗性自我意象,自尊源于才智而非体态的优美 →自尊调节 【8】目睹父亲因患癌症死亡时的形销骨立,令她在无意识 中相信体重减轻是死亡的先兆和原因→病态理念
1、心理分析理论的产生 2、基础理论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2)人格构成学说 (3)性心理的发展 (4)心理防御机制 3、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1、心理分析理论的产生
弗洛伊德生平( 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弗赖堡。 ○1885年,弗洛伊德师从于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沙可 (Jean-Martin Charcot)学习使用催眠术治疗癔症, ○1895,与约瑟夫· 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成为划时代的著作,并奠 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1923年,弗洛伊德患了口腔癌,经历过33次手术 ○1939年12月23日在伦敦逝世,终年87岁。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引论》 1917
3、治疗的主要方法
(1) 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 (3)阻抗与移情的分析 (4)指点、解释、领悟
(1)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法是1895年创造的,被弗洛伊德称之为“通往无意识 的康庄大道”的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自由联想法的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 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医生则坐在 病人身后,倾听他的讲话。事前要让病人打消一切顾虑, 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医生对谈话内容保证为他保密。鼓励 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 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 的东西,即可能最有意义并对治疗方面价值最大。在进行 自由联想时要以病人为主,医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 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医生 往往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 伤与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由联 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 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 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来访者的任务:“观察”那些意念(不去评价那些意念);不 假思索地如实报告那些意念。
②肛门性欲阶段:
肛欲期( 1-3 岁):此期主要为肌紧张 的控制,快感主要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处理得当,会没有自我失败意识,可形 成独立能力的个性;处理不当,形成 “肛门性格” a.守秩序序、爱清洁; b.吝啬、节钱; c.固执、不灵活。
③ 性器欲阶段:( 3-6 岁):主要为生殖
器部位的刺激而感到快感。 儿童对异性父母的爱恋 基本的冲突环绕在儿童对异性父母有潜意 识的性欲,并因这种欲望威胁到同性父 ③ 母,故会受到压抑。恋母情结指男童渴 望母亲的爱,恋父情结指女童渴望父亲 的爱与认可。父母如何呼应这些情结, 对儿童的性态度与感受会有影响。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 超我
本我
弗洛门期 生殖器期 潜伏期 性器期
弗氏认为个人如果不能在每个阶段获得满足,在日后的发展中 会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例如,婴儿如果没有得到适度的口 腔满足,成人期时容易有过度吃东西的行为。或者退行 (regression),即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 低级的发展阶段,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 生的根源。
本阶段课程内容导入
心理治疗体系
传统治疗体系
动力心理学治疗体系 行为与认知治疗体系
非传统治疗体系
人本与存在治疗体系
精神分析疗法
分析心理疗法 个人心理疗法 交往分析疗法
第四讲(一) 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心理分析的治疗 三、心理分析的发展 四、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一、心理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 碍的主要原因。 冲突引起焦虑,降低焦虑的手段是自我防卫 机制,自我防卫应用不当则表现为神经症。
抑郁症是素来缺乏安全感的个体,遇到挫折,心理 压抑,采取不对抗、不处理的被动态度,最后退 行到抑郁寡欢的境地。另外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个 体对自己有过分的要求,受严格“超我”的谴责, 从而产生悲观、抑郁心境。 强迫症的个体,是由于自我控制过分,对某些欲望 或冲动一时无法接受,采用转移、隔离、反向形 成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 或性欲望等等,而产生强迫症状。
超我(superego,理想自我、自我典范)人 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在个体成长过 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 成的。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超我的特性:追求完美,遵循至善原则。 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是不断地交 互作用着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 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3种结 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协调的。 如果这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 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症 状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是不断地交 互作用着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 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3种结 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协调的。 如果这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 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2)病理心理的形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过 程中,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遭遇到心 理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精 神病理症状。 如在“口欲期’’的儿童,假如缺乏拥抱、 抚摸和照顾,就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在“肛欲期”的幼儿,如果被过分地约束, 日后易与人发生争执,也容易过分约束自 己,易形成强迫观念. 处于“性蕾期’’的孩子,如果与两性父母 无法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情感关系,处理不 好“亲子三角情结”,日后则会影响其性 心理的发展. 处于“潜伏期”的青少年,不会跟年龄相仿 的同性朋友接近,跟自己的同性父母也缺 乏亲近和认同,则容易发生自我角色紊乱, 影响其正常个性的发展。